趙禎一招釜底抽薪,將地方官能依賴的東西,抽了個乾乾淨淨。
地方官非但不能依賴著讀書人跟朝廷作對,還得在讀書人們的監督下,快速的辦起蒙學。
如此一來,地方官做事的效率自然就高了。
眼看著地方蒙學的校舍在營造,蒙學先生在不斷的招收。
百姓們終於信了趙禎的旨意。
相信趙禎真的是要推廣蒙學,相信趙禎為了他們的子嗣讀書,真的肯下血本。
百姓們知道了此事以後,歡呼了起來。
趙禎藉此攬足了名聲,百姓們就差將趙禎供在了家中。
趙禎聖君的名聲,傳遍了天下。
百姓們在提到他的時候,已經隱隱將他跟秦皇漢武排列在了一起。
百姓們之所以敢如此稱讚趙禎,是因為趙禎真的幹了一件足以稱為千古一帝的事情。
畢竟,縱然是秦皇漢武,也不敢說在天下廣開蒙學,將適齡的蒙童納入到蒙學之中,並且承擔最重要的那一部分教育成本。
百姓們在稱讚趙禎的同時,也開始不遺餘力的幫助地方官一起營造蒙學校舍。
能出力的出力,出不了力的,就算是省吃儉用,甚至自己餓著肚子,也要貢獻一份食物出去。
在後世,讀書已經很普遍的情況下,讀書尚且都是一等一的大事。
在這個讀書人地位崇高的時代,就更別提。
沒有人喜歡過苦日子,也沒有人喜歡給人當佃戶。
有一個成本小的翻身的機會擺在面前,九成九的人都不會拒絕。
有道是,眾人拾柴火焰高。
所有人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做事的速度就會快很多。
第一座拔地而起的蒙學,是瑞安蒙學。
由於瑞安蒙學是從文昌學館裡割裂出的一部分,有完整的校舍和蒙學先生團隊,所以不需要做那些提前準備。
朝廷只需要將瑞安蒙學從文昌學館內割裂出來,並且將其納入朝廷新推行的教育體系裡足矣。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瑞安蒙學並不具有代表性。
第二座拔地而起的蒙學,是汴京城馬行街蒙學。
也不具有什麼代表性。
因為蒙學的校舍是呂夷簡捐贈的,蒙學先生都是呂府的門人。
第三座是北御街蒙學,同樣不具代表性,校舍是兵部尚書李昭亮捐贈的,蒙學先生也是李府的門人。
此後,數十家蒙學拔地而起,幾乎都是權貴們捐贈的校舍,出的門人當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