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鬧事的心思瞬間就熄滅了,甚至都不敢三五成群的去郊遊聚會,生怕被朝廷惦記上。
那些在寇府門前聲討寇季的讀書人,就那麼白死了。
沒人為他們喊冤,也沒人為他們伸張正義。
讀書人們因為簡字鬧事的舉動,就因為一場除惡的兵事,徹底偃旗息鼓。
寇季和趙禎二人知道此事以後,也是愣了許久。
“還真是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我以為讀書人的骨頭硬的不行,沒想到還是怕死……”
寇季在聽完了陸銘的稟報以後,失聲笑著說了這番話,便不再關注此事。
趙禎在爛泥人們受完了刑以後,果斷下旨,在天下廣開蒙學,廣納天下適齡的幼童入蒙學讀書。
其中特別申明瞭幾點。
其一,各路、府、州、縣、鄉、村,必須設立蒙學。蒙學校舍,由朝廷出錢修建。
其二,廣納天下讀書人入各地蒙學擔任蒙學先生,一應束脩,由朝廷配發,年束脩,最低不會低於四十貫。
其三,天下適齡蒙童,皆可入蒙學讀書,最低年齡為六歲,沒有上限。蒙童在讀書期間不需要向先生繳納束脩,蒙童讀書期間的書本,由朝廷配發。
其四,各地官府必須配合各地蒙學建立,必須督促蒙童入學,此事跟政績掛鉤。轄地內的蒙童,入學率超過五成的,算合格,超過八成的,三年任滿以後,官升三級;入學率低於五成的,不合格,貶官,低於三成的,罷官去職。
其五,讀書人在擔任蒙學先生期間,可以參加朝廷科考。滿五年,免鄉試,滿十年,免解試,滿十五年,賜同進士出身,可入仕。
趙禎在旨意裡將以上五點,寫的很詳細,明發天下。
民間百姓們知道了此事以後,第一反應並不是激動,而是質疑。
他們質疑官家是不是瘋了。
讀書在大宋也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
官家推行蒙學,並且承擔了蒙童們在讀書的時候的大部分費用,所要花費的錢財,是一個龐大到難以估量的數字。
有百姓粗略的估算了一下,發現他每年繳納的賦稅,還不足朝廷花費在他家兒子讀書上面的一半。
如此賠本的買賣?
官家也能幹?
朝廷也能幹?
滿朝文武能同意?
面對百姓們的疑惑,朝廷的回應很簡單。
用實際行動告訴百姓。
官家能幹。
朝廷能幹。
滿朝文武不敢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