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遼兵精銳兵臨黃河畔,寇季和高處恭二人手上不過只有數萬廂軍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二人一副有恃無恐的模樣,要是沒有後手,那才奇怪。
猜得出寇季和高處恭二人有後手是一回事,在戰場上撕殺又是另一回事。
王凱之所以率領著晉寧軍拼命的跟遼兵撕殺,有三個目的。
其一跟寇季的心思差不多,為了激起遼人的血性,讓遼人失去理智的衝鋒,放邊落入寇季和高處恭二人準備的後手。
其二是趁著遼兵精銳還沒有上岸,帶著晉寧軍跟旗鼓相當的河清、金肅二軍好好的打一場,藉著戰事磨礪一下手裡的晉寧軍,藉著戰事讓晉寧軍中的將士們從穿戴著盔甲的民夫,蛻變成一個真正的將士。
其三,擔心寇季和高處恭二人的後手並不能一舉擊潰遼兵,所以趁機多殺一個是一個。
王凱、折家軍校尉,領著折家軍和晉寧軍撕殺了許久,登上了河岸的遼兵被殺的血流成河。
河面上的遼兵精銳被激怒了,一些距離河岸並不遠的遼兵精銳跳下了皮筏子,趟著水,往河岸邊上衝了過來。
隨著遼兵精銳不斷的加入。
王凱和折家軍校尉二人感受到了壓力。
折家軍校尉在折家軍出現了大的傷亡的時候,一邊跟遼人撕殺,一邊退到了王凱身邊。
“退不退?”
王凱能猜到高處恭和寇季二人有後手,折家軍校尉自然也能猜到。
隨著遼兵精銳不斷的踏上岸,他們開始大規模出現傷亡,也到了該退的時候了。
折家軍校尉之所以在明知寇季和高處恭有後手的情況下,還率領著折家軍將士跟遼人撕殺,是為了遼人的人頭。
晉寧軍窮,折家軍將士也窮。
朝廷很少給折家軍分派糧餉,折家軍的大部分收入來源,都源自於府州的稅收。
每年府州的稅收收上來以後,朝廷拿一部分,折家拿一部分,一部分用來維護軍備,一部分分派給那些死去的同袍們的遺孀,分到他們手裡,就沒有多少力。
如今他們違背了折繼宣的心思,跟著楊家老太君到了屈野川。
等他們回到了府州以後,依照折繼宣的性子,一定給他們穿小鞋,到時候他們肯定會更窮。
折家軍校尉帶著折家軍將士砍遼人腦袋,也是為了幫他手底下的兄弟們再謀一條出路。
若是他們回到了府州,折繼宣容不下他們,他們也只能委屈求全。
因為他們不可能背叛折家,不可能退出折家軍。
但是他們的家眷卻不用跟著他們一起遭罪,可以遷移到其他地方生活。
他們實力夠強,比遼人的廂軍強了不止一個檔次。
砍三兩個遼人的腦袋,還是手到擒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