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皇帝趙光義登基當年,立馬改任永安軍留後折御勳,為永安軍節度使。
太宗皇帝趙光義是什麼心思,折御勳知道的清清楚楚。
太宗皇帝趙光義就是藉著這種改任的方式,取消了折家藩鎮的名頭。
對此,折御勳倒也沒有在意。
只是太宗皇帝趙光義登基不久以後,發生了一些事情,讓他心生警兆,放棄了舉族遷入到汴京城的心思。
南唐後主李煜、蜀國後主孟昶等歸降了大宋的亡國之君,先後暴斃。
折御勳覺得,他若是舉族遷入到汴京城的話,下場估計跟這些人差不多。
所以他果斷熄滅了舉族遷入到汴京城的心思,選擇一直留在府州。
折家留在府州是為了自保。
大宋朝廷一直藉著邊關戰事消磨折家的力量,也是一種自我保護。
所以在這件事上,單純的論誰對誰錯,很難掰扯的清楚。
楊家老太君主動請纓,寇準、王曾二人僅僅推辭了一下,在楊家老太君執意請纓下,他們也沒有再開口拒絕此事。
此事算是定下了。
有楊家老太君出面,折家軍必然能夠聽從朝廷的命令,配合朝廷的兵馬抵禦遼人。
寇準嘆了一口氣,道:“那就讓寇季去一趟銀州和麟州吧。”
王曾趕忙道:“我這就讓人去擬旨。”
資事堂門口。
寇季愣愣的站在那兒,進也不是,退也不是。
說是請他過來商量事情的,可他人還沒到,就已經商量完了。
那還請他做什麼?
寇季最終還是硬著頭皮進了資事堂。
寇季進了資事堂,向坐在上首一言不發的趙禎施禮過後,在最末尾的空位上坐下,也沒有出聲。
寇準和王曾都贊同他往銀州、麟州等地一行,這事算是定下了,他反對也沒用。
王曾派人草擬了聖旨,加蓋了印璽以後,就送到了寇季手裡。
他也沒有命人宣讀,直接讓寇季自己翻看。
寇季翻看著聖旨,王曾在他身邊叮囑道:“老夫給了你最大的權力,西北所有的兵馬,任你調遣;軍中將領任命,由你作主;地方官員,任你排程;三品以下,可先斬後奏。
你在西北鬧一個天翻地覆,老夫也不管。
老夫只求你能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守住國門,將遼人擋在我大宋疆土之外。
只要你在西北能擋得住遼人,曹瑋等人就能在燕雲之地,為我大宋開疆拓土。”
寇季聽完了王曾的話,有些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