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曾緩緩搖頭,“王雲升此人,沉穩有餘,銳氣不足,也沒有經歷過兵事。他代表著朝廷去弔唁折老夫人,那還可以。可讓他調遣銀州、麟州等地的廂軍、禁軍去抵禦遼人,肯定不行。
寇季則不同,他雖不通兵事,可西域一行,諸多手段齊出,幫我大宋謀得了千里沃土。
此去銀州、麟州等地,必然也能將遼人抵擋在疆土之外。”
寇準不悅道:“我大宋能得到河西之地,並非寇季一人之功。”
王曾沉聲道:“但寇季居功甚偉。”
寇準眉頭皺成了一個川字。
王曾執意要讓寇季去銀州、麟州等地主持大局。
可寇準卻不願意。
為何?
因為寇季此前去西域,身邊跟著李昭亮。
李昭亮率領著十萬大軍,足以幫著寇季皆覺大部分的麻煩。
到了西域,又有元山部忠勇來投,到了河西,又有朱能和楊文廣幫忙。
手底下那是兵多將廣,不愁沒人用,不用為兵事去奔波。
去銀州、麟州等地則不同。
一路上沒有重兵隨行。
到了銀州、麟州等地,也無人可以。
折家軍不可能聽寇季的。
折家的人也不可能聽寇季的。
朱能在河西,狄青、楊文廣、李昭亮等人在燕雲。
朝中倒是還有幾個能打的將軍,但他們衝鋒陷陣還行,掌控全域性就差了點。
擔任先鋒將軍綽綽有餘,掌控銀州、麟州等地的大局,卻心有餘而力不足。
所以朝廷調遣不出人手,配合寇季在銀州、麟州等地抵禦遼人。
寇準皺著眉頭沉默了許久以後,開口提醒道:“眼下銀州、麟州等地最重要的是兵事,而非政事。”
王曾長嘆了一口氣。
他何嘗不知道銀州、麟州等地最重要的是兵事。
可朝廷如今沒有合適的人手派遣到銀州、麟州等地去掌兵,折家軍和折家的舊部,也不可能聽從外人的調遣。
他也只能趕鴨子上架,請寇季往銀州、麟州等地一行。
寇季西域一行,巧施謀略,拿下了河西之地。
他希望寇季去了銀州、麟州等地,也能巧施謀略。
他不指望寇季去了銀州、麟州等地以後能開疆拓土,只希望寇季能擋住遼人,使得遼人不能南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