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些層面上看,這樣做對君主好,對做臣子的也好。
趙佗對此並不在意,接下來的時間裡繼續將精力放到變法以及學室上。
特別是學室的改革和擴大化,是趙佗接下來的重心。
先秦時代,諸子爭鳴,百家競技,成為了華夏曆史上文化和思想最為燦爛的一個時期,出現了數不清的賢者大家,留下了無數的經典著作。
但隨著秦國統一,始皇帝盡收天下典籍,焚書而禁言,使得原本開放的思想文化受到重大打擊。
再到後來漢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更是將這一思想禁錮推向了高潮。
在趙佗看來,這樣做在某種程度上有利於國家的統治和社會的穩定,但對華夏的思想文化造成的傷害極大,特別是到了後期形成儒家獨大的地步,將其他思想視為異端,動輒進行打擊,使得思想層面上陷入僵化,變成一潭死水,這是十分不好的。
有競爭,才能有進步。
壟斷,只會走向毀滅。
“歷史早已改變,我既然到了這個時代,當不讓百家斷絕,使一家獨大。”
趙佗之前提議的農學、工學、醫學等學室在數年的施行下,已經取得了不俗的成果,為秦國培養出了大量的專業人才。
天下各郡縣的農官、工師甚至於醫者,有許多都是畢業於學室,這成為了一個普通人走向仕途的上升通道,社會層面上的反響很好。
如今趙佗就是要增加學室的種類。
除了農、工、醫之外,又增設了諸子之學。
相比於培養政治人才的法吏學室,以及農、工、醫三個專業學室,這些諸子之學有些特殊。
它們主要傳播的是經過官方稽核修訂的諸子文化,和法吏學室不同,進入諸子學室並沒有爵位限制,普通黔首隻需繳納一定的學費,便可入學。
但因為門檻低,畢業後並不包分配官職和工作,而是擁有被當地官吏舉薦和徵辟的機會。
這是趙佗推行察舉制度的一個配套措施。
察舉制度,是漢代軍功爵制度崩潰後,官方弄出來的一種自下而上的人才選拔制度,屬於是科舉制度的前身。
趙佗想替換掉有隱患的軍功爵制度,但科舉制的實施條件明顯不足,故而他選擇了察舉製作為過渡,在符合世家大族利益,減少實施阻力的同時,也為下層民眾開啟一條上升通道。
下層黔首若是不願去學農、工、醫等專業技術,那就可以進諸子學室,進行學習,增長知識文化,展現相應能力後,就能擁有被徵辟和舉薦的資格。
在某種程度上,諸子學室的設立,有利於教育的普及和人才的培養,為日後科舉制的實施打下基礎。
這是一個過渡階段。
諸子學室的設立,得到了左丞相王綰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