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具體的律法中有種種限制,但其意義之大,不僅有強國之效,更是為底層沒有官身的有爵者子弟,開啟了一條入仕之路。
秦王政當朝褒揚道:“趙卿對寡人言,征服諸侯之地易,但若要治理收服卻是難矣。寡人然之,眾臣當如趙卿,為寡人一統天下之業,建言獻策,以助我秦國能砥定四海才是。”
“唯,吾等當向少上造習之。”
眾公卿一起拜服稱頌,許多人的目光都落到了趙佗身上,滿是驚訝之色。
此條律法,竟然是趙佗提出來的。
此人不是軍爭將才嗎,怎麼還懂治國之術?
竟然還提出了連他們這些重臣都忽略掉的問題。
“少上造上馬能打仗,下馬能安民治國,真乃全才也。”
廷尉李斯更是當眾笑意盈盈的向眾人稱讚著少上造的能力,並用“溫和”的目光望著趙佗,充滿了“讚揚”。
“趙佗微末之能,安能與諸公相比。”
趙佗忙拱手謙讓,額頭上已有汗水滴落。
他沒料到大王會在朝堂上公開表揚他,還讓諸位公卿向他學習,這可真是讓他坐立難安。
……
隨著此條新修訂的關於“學室子弟”的律法頒佈下去。
對上層公卿影響不大,但下層的黔首庶民卻是興奮萬分,整個關中的底層人民都沸騰起來。
自商鞅變法,推行軍功爵制度以來,關中子弟打了一百多年的仗,許多人家裡皆有爵位繼承下來。
雖然秦國的爵位繼承,乃是“減爵”制度,除了上面的侯爵和戰死等特殊情況外,大都是降級繼承,但幾代人的積累下來,再加上這近十年間關中子弟接連幾次參與了滅國大戰,擁有簪嫋、不更等爵位的人還是非常之多。
有爵者可為官吏,但坑位總是有限,故而大多數得爵者除了擁有土地和一些特權外,身份上還是庶民,並非官身,他們的子弟本來也沒有進入學室的資格。
這一次,由少上造趙佗提出的建言,竟然為他們的子弟後代,開啟了一條飛躍階層的道路。
“乃公的兒子可以進入學室,日後學成出來就能做吏了。哈哈哈,乃公今日要暢飲漿水,還要去女閭慶祝一番,快哉快哉!”
“吾弟可入學室為子弟,不枉我在戰場拼殺一番,此真乃大王之德啊!”
“我聽說這條建言是趙將軍所獻呢,若不是趙將軍,吾等子弟安能有入學室的機會啊。”
“趙將軍?”
“就是少上造,趙佗將軍啊!”
關於秦代的爵位繼承,並無記載,但根據出土《二年律令·置後律》來看,侯爵子弟可以完整繼承爵位,卿級以下按照減爵繼承。
該漢簡是呂后二年的律令,離秦不遠,不一定完整符合秦的情況,但應是最接近的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