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鑑寶秘術新筆趣閣> 第三四零零章 拿完國寶拿油畫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四零零章 拿完國寶拿油畫 (1 / 2)

從江千里漆器可見,明代螺鈿漆器較前代有了更大的發展。頂點m.更新最快

螺鈿漆器是用螺蚌殼片、鑲嵌於漆胎,再刻紋、填漆,然後將螺鈿花紋磨顯而出,使文質齊平的漆器。

在古代,人們把螺鈿叫做鈿嵌、陷蚌、坎螺或螺填。

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稱之為螺填,元末陶宗儀《輟耕錄》中有螺鈿之名,明代著名漆工黃成在《髹飾錄》中稱它為陷蚌、坎螺等。

螺,指的是嵌物的質地,鈿是裝飾的意思。

螺貝在很長時間內一直被作為一種奢侈品。

人類欲富的需求和求美的心理,促成了貝殼裝飾、髹漆工藝的發展,造就了漆與貝的天作之合,成就了螺鈿藝術,使其成為中國古代工藝裝飾花紋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

從出土文物看,螺貝鑲嵌技術在中國史上出現得很早,在河南商代遺址中,就有為數甚多的蛤蚌器。

安陽侯家莊商代王陵發現的漆繪雕花木器中,也有蚌殼、蚌泡、玉石等鑲嵌,並有蚌殼刻成的三角形、半圓形、花瓣形等各式嵌片。

明人《髹飾錄》中螺鈿條描述螺鈿漆器時這樣寫道:“螺鈿,……百般文圖,點、抹、鉤、條,總以精細密緻如畫為妙。又分截殼色,隨彩而施綴者,光華可賞。”

此話的意思是指按花紋畫面需要,有意識地採用不同色澤的螺片,裁切成各種不同的點、抹、鉤、條形狀,鑲嵌成“百般文圖”,江千里就是此中高手。

《平山堂詩集》中記有明末清初劉應賓寓揚城夜見江千里所制的螺鈿杯,作贊詩:“螺鈿妝成翡翠光,紫霞秋澈婺州香,形態俱美真通太,假寐仍期到醉鄉。”

其實對於張天元來說,得到這幾件螺鈿漆器,真得比得到幾件價值連城的金銀器,或者油畫還要讓人值得高興。

畢竟在收藏價值上,那可是有著雲泥之別的。

在收集了這些漆器之後,張天元又陸續從保險庫裡拿走了一些瓷器、青銅器、玉器。

看看影子屋基本上快要裝滿了,他這才停手,準備弄點佔空間小的東西就可以離開了。

說到佔空間比較小的物件,那毫無疑問就是畫了。

保險庫裡的中國畫就只有一幅,這說明在國外黑市拍賣上,國畫明顯不如油畫那麼吃香。

這幅畫是董源的《溪岸圖》。

董源,卒於約962年,五代南唐畫家。

源,一作元,字叔達,今西江人。

南唐中主李憬朝時任後苑副使,後苑即北苑,世稱“董北苑”。

工畫龍水、牛、虎、人物,最擅山水。

後世將其與巨然並稱“董巨”,成為南方山水畫派之祖。

董源傳世的畫作不多,但他的山水畫對後世的文人畫影響巨大,明人董其昌對他推崇備至。

《溪岸圖》是早期中國山水畫的稀世名品,展現了十世紀時中國繪畫從著重人物轉為景仰自然的關鍵時刻。

這時期的少量傳世作品和文獻記錄反映了這一時代鉅變,山水畫在尺幅、技法和構思上的演進均極其可觀,《溪岸圖》正是最重要的見證之一。

畫中前景繪臨水一亭,一位文士坐倚亭檻,靜觀風起雲湧,旁側其妻抱子,有僕童侍立。

亭外溪岸上長松落木,水面波瀾如網。

亭後山勢陡峭,巨石嶙峋,往左上延伸。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