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朱肅問道。
“浙江溫州府永嘉縣人,黃淮黃宗豫。”黃觀道。
“黃淮?”朱肅一怔,旋即露出瞭然的神色。
“殿下……莫非聽說過此人?”黃觀有些訝異的問道。他這位本家聲名不顯,且一直在家鄉精研學業,還沒有進入國子監。他也是陰錯陽差,在上一次回返故國的時候,認識了這樣一位少年幹才。
也正是因此,他才會舉薦黃淮來參與朱肅的安南大計。黃淮少年老成,熟讀經史子集,有經世之志,見識迥異同輩。偏偏又聲名不顯,最是合適不過。
難道自己在身毒的這幾年,黃淮黃宗豫已經聲名鵲起,乃至於周王殿下都聽說了他的才名?
這可不妙,若是已經有了名聲,難保安南人不會查出。那麼,就無法完成潛入安南的重任了。
“……嗯?噢,倒是並未聽說。”看到黃觀驚愕的神情,朱肅忙答道。黃觀舒了口氣,黃淮還未聲名鵲起便好。於是繼續道:“殿下,這位黃淮黃宗豫,雖聲名不顯,然其胸中,有經世之才幹。”
“且其知變通、有大志,定能襄助殿下完成大業。”
黃淮黃宗豫,歷史上,是洪武三十年進士,任官期間通達治體,多所獻替,永樂年間任職內閣,掌制誥之大權,亦曾擔任內閣首輔之職。
論才幹,此人不下於解縉,論處世,更是歷經數朝,一直活到了八十三歲,在正統年間壽終正寢。
這樣一個曾經經過歷史驗證的,智商情商皆線上的人才,或許真能擔任好潛伏安南朝堂、攪動風雨的重擔。
“尚賓的眼光,本王是相信的。”朱肅決定嘗試黃觀所獻的計策。此行安南,與其他幾次大有不同。其他幾次,無論是在遼東,還是在倭國,都是讓自己武鬥。
而如今在安南,卻是要文鬥。武鬥靠的是兵力和裝備,而文鬥,沒有人才襄助,沒有人給自己搖旗吶喊,可沒法成事。
似黃淮這種幫手,自然多多益善。
二人商定了由黃觀歸國,去為朱肅徵辟黃淮來到此處。隨後二人又就安南局勢聊了許多,黃觀突然問道:“既要徵辟黃淮,則需告知他要到何處去尋殿下。”
“只是不知,此間地名為何?”
這租界倒是未曾取名,黃淮又無官身,想來只能由他自己設法前來。只是這裡還沒有名字,若是想來,確實需要多耗費一番功夫。
如今租界已經漸漸建城,也該取個響亮的名字了。朱肅想了一想,遂道:“既如此,”
“便將此地稱之為‘武曲’罷。”
……
此地在後世名為海防,取自沿海設防之意。但在唐代,他卻有一個更加據有意境的名字。
大唐安南都護府,隸靜安節度使,武曲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