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晚唐浮生筆趣閣> 第六十一章 印刷與油墨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十一章 印刷與油墨 (1 / 4)

十一月底,洛陽一行人還未抵達長安。

邵樹德已經在西京少府工坊內檢視第一批刊印的書籍了。

別誤會,這不是《同光全書》的內容,而是第一本翻譯出來的波斯文作品。

更準確地說,是一本薄薄的遊記,大概是某個海商無聊時寫的日記,其中有很多關於真臘等外國風物的描寫,也有不少有關航海時利用星象辨別位置的內容,更有大量港口水文資訊的描述,非常有價值。

日記不長,路上就翻譯完了,邵樹德打算刊印一批,發給平海軍、清海軍的軍官閱讀。

沒有任何疑慮,採取的是雕版印刷,而不是活字印刷。

在大規模刊印標準教材的時候,雕版印刷的優勢是極其巨大的。

如果是大規模商業印刷,雕版印刷光靠成本就能把活字印刷打敗,這在歷史上是證明了的,因為直到明清兩代,書店刊印書籍時,仍然使用雕版印刷,而不是活字印刷——事實上一直到清末,雕版印刷都是絕對的主流,清代7748種歷代書籍,活字印刷的只有220種。

熟練的雕刻師傅,雕刻起來的速度很快。

一本書籍的雕版,往往出自一人之手,文字風格統一、美觀,行距、間隔規整。印刷完後,如果想重印,拿出雕版繼續印就是了,古代甚至有使用了幾百年的雕版。

但活字多半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新舊參差不齊,文字大小、風格不一。印刷完一版後,字拆掉了,重印起來很不方便。

在印刷前審稿時,雕版印刷也很有優勢。

審稿人拿著雕版對照原文即可,非常便捷。

活字印刷則不行。

首先,定稿時從上萬個字裡面檢索出相應的漢字就很麻煩,排版也很醜。

清末民國時,因為報紙每天都有新內容,用雕版不划算了,於是改活字印刷,但字形大小、排版出現了很多問題,閱讀體驗很差。

而且,在裝完活字待印刷前最後一遍審稿時,字形是反的,審稿耗時漫長,極其容易出錯。

最關鍵的是,活字印刷的過程中需要大量識字的工人,成本極高。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決定了雕版印刷的地位。

中國古代的墨水主要是水性墨,油性墨品種很少。

水墨用雕版印刷,非常清晰、完美。

但在活字印刷時,泥活字還好,金屬活字(銅、鉛)與水墨的親和性不好,印刷不夠清晰,但雕版印刷則沒這個煩惱。

所以,不要覺得古代人是傻子。明明有了一整套活字印刷術,居然捨棄不用,還在雕版印,都是有原因的。

活字印刷真正適合的其實是西方。

字母數量少,製作、找尋容易,而且他們有油墨……

“朕有一法,或可提高印刷效率。”邵樹德看了一會後,突然說道。

活字印刷,他曾經提過,工匠們也花費巨大代價製作了一批泥活字、一批鉛錫合金活字——後者用了幾年時間,花了十多萬緡錢,簡直離譜,連他都覺得貴,就別提民間了。

往好裡說,活字印刷與雕版印刷“各有優劣”,實際上麼,目前很少用活字印刷,這錢多半浪費了,算是買個教訓吧。

“請陛下賜告。”少府中尚署丞陳興雲說道。

“可否製作一種蠟紙,用鐵筆書寫文字於上,再用浸透了油墨的推子推著印刷。”邵樹德問道。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