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也是一種雕版印刷。只不過寫字比雕刻快,油推子推著印刷效率也更高。
邵樹德上小學時,他有個老師就是用鋼筆在蠟紙上寫字出卷子,然後自己一個人推著印刷,印完後發給學生們考試。
甚至直到初中一年級時,仍是如此,直到學校買了鐳射印刷的機器。
“陛下稍待。”陳興雲是進士,能瞭解現有的印刷工藝就不錯了,技術創新是很難的,這事還得找工匠,於是他喊來了奚超、奚廷珪父子。
他們是易州人,制墨匠人,在當地小有名氣,被舉薦到了朝廷,為少府錄用,負責一部分印刷、制墨事務,算是工頭了。
“陛下。”父子二人一齊行禮。
邵樹德又將剛才的話重複了一遍。
奚超想了想後,道:“或可一試。”
邵樹德大喜,旋又問道:“有沒有辦法制作一種油墨?”
“陛下,何為油墨?”奚超奇道:“少府進獻上去的墨,本就有松油。”
邵樹德想了想後,換了一種說法:“但這種墨,大部分還是水,對不對?墨和油,都溶在水裡。”
寫了這麼多年字,他對墨也有一定研究。
少府進獻的墨,固然有松油、桐油、麻油等,但主要是作為連線劑存在的。油煙溶於水中,就根本來說,其實是“水基墨”——中國古代的繪畫,一般被稱為水墨畫,可見一斑。
他現在想要的是一種“油基墨”,即書寫的有色體部分(墨),溶於油中,而不是溶於水。
他也說不上為什麼要這種,因為小時候老師印刷試卷就是用油墨,水墨多半不行。
而且油墨印刷起來,色彩均勻,對比強烈,還有光澤,比水墨強得不是一星半點。最關鍵的是,不怕水,與金屬活字結合好,印刷效率高。
當然,靠這個是不可能讓活字印刷打敗雕版印刷的,先不說字形、排版、檢索、定稿問題,光成本就很驚人了——清代有商人做金屬活字,花了二十多萬兩銀子,血本無歸,這成本是中小商人能承擔的?
但油墨的用處依然很大,能提高印刷效率,降低成本——無論是雕版印刷還是活字印刷——印出來的書字跡更清晰,色彩更均勻,尤其是帶圖案的那種。
圖案,又是活字印刷難以逾越的難關。
油墨出來後,他打算大規模推廣蠟紙印刷,比雕版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尤其是在刊印數學書籍時,簡直是降維打擊。
甚至於,美術書籍都可以大規模印刷——毫無疑問,這可能會引發一個新的繪畫流派。
不過他也知道,這種印刷術成本是低了,可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因為理論上只要有蠟紙、鐵筆、油墨就行,但印刷的精美程度是不太夠的。
但成本低就是正義!
今後,朝廷刊印的書籍,可以繼續製作精美的雕版印刷物。但民間自己玩、普及知識用的,完全可以蠟紙印刷,雖然他也不知道蠟紙、油墨能不能搞出來。
“陛下所言,可以試試。”奚超說道。
其實他不太理解,這種墨有人喜歡嗎?
“君儘可試製,若成,朕不吝封爵。”邵樹德鼓勵道。
陳興雲等人大驚。
搞這個可以封爵?隨即聯想到捕鯨的人能當勳官,頓時有些嫉妒。
如今這年月,武將封爵倒是不難,有戰功就行。但文官封爵難如登天,一般是朝堂大佬,辛辛苦苦大半輩子才有可能,食邑往往還差武官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