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任總編之後,戈特利布安撫住了前任總編威廉·肖恩留下的大將,對作家變得更加親近,並讓一直很受歡迎的麥格拉思擔任了二把手。
在雜誌內容上,他延續了以往的特色,還要求將選題範圍擴充套件得更加廣泛,
變得更加親近年輕人。
他的這些舉措成功的為《紐約客》挽留了讀者,也僅限於此。
畢竟紙媒的輝煌時代在進入八十年代後期就已經過去了。
但身為資本家的紐豪斯並不滿足於《紐約客》的現狀,以他的角度看來,
《紐約客》是美國知識分子最為推崇的雜誌,擁有數以百萬計的忠實讀者。
並且這些讀者都是高淨值人群,《紐約客》所要創造的價值應該遠不止如今的水平。
「最近半年,羅佰特的壓力很大。他其實很想完成老闆交代的任務,但前提是保持雜誌的路線和風格。
你在飲食文化方面的特長很吸引l人,我想他也是看中了這一點,想嘗試為《
紐約客》帶來一些改變。」
聽完愛潑斯坦的陳述,林朝陽瞭然的點了點頭,「原來如此。」
愛潑斯坦又說:「不管怎麼說,別有太大的壓力。專欄這種東西對於一般作家來說可能很重要,但對你而言只是玩票性質的。」
「我明白。」林朝陽笑著回道。
兩天後,林朝陽接到了蘆安·瓦爾特的通知,羅恩·伍德魯夫同意了林朝陽以他的經歷為原型創作,但有一個條件。
「什麼條件?」
蘆安·瓦爾特一臉為難,沒有回答林朝陽的問題,「他是個瘋子!」
林朝陽聞言立刻明白,肯定是羅恩·伍德魯夫提出了什麼看起來匪夷所思的條件。
「不會是要跟我來個血盟吧?」林朝陽玩笑著說道。
蘆安·瓦爾特苦笑,「他倒沒那麼可怕。」
他嘆了口氣說道:「他讓我們保證,你的必須要賣530萬冊,還要改編成電影。其實他的想法是,最好直接拍成電影。」
聽到這個條件,林朝陽面色平靜,一個身患絕症的人來說,提出任何條件都不令人奇怪。
「他這種條件沒什麼意義吧?售賣需要時間,就算再受歡迎,530萬冊也不可能是一兩年賣出來的。
那個時候他說不定已經不.——
意識到接下來的話有些不妥當,林朝陽改了口氣,「我明白,他是想讓自己的故事讓更多人知道,想名留青史!」
蘆安·瓦爾特打了個響指,「沒錯。但這個條件實在太苛刻了,他不明白530
萬冊銷量是個什麼概念,更何況還要改編成電影—”
「他的這個銷量,必須是在美國嗎?」
林朝陽打斷了蘆安·瓦爾特,他猶豫了一下,「這個倒沒說。」
「那倒是可以答應。」林朝陽低聲說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