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陶玉書到來之前,田同志一路南下,廣州是他的最後一站。
兩人見面是在廣東湛江下面的一個鎮,由同志半天之前剛剛風塵僕僕的從隔壁市趕過來。
見面後,陶玉書請田同志到鎮上最好的酒家吃飯,聊起這一路來的調研見聞,田同志憂心。
今年一整年馬上就要過去了,全國的電影票房已近23億,放映收入也超過了10億,達到了改開以來的巔峰。
看起來形勢一片大好,可實際情況卻遠非如此。
如今國內電影票房的增長,根本原因是票價的上漲。
實際上,今年的觀影人次僅有144億人次,這已經是全國觀影人次連續12年下降了,12年前的1979年,全國觀影人次是293億人次。
12年時間,觀影人次跌了一半,這還不是最可怕的。
可怕的是,田同志這一路走來,看到的是各地製片廠、發行單位的人心浮動,積弊難返。
製片廠一方面缺少資金,人浮於事,製片質量堪憂,電影不受歡迎;
J
件大生存問題;
發行單位不願發行不受歡迎的國產片,他調研時就有發行單位的幹部不止一次要求放開發行限制,允許個別地區可以發行外國影片;
為了創收把精力都放到搞三產上,有的製片廠甚至偷偷的賣了拍攝基地去搞房地產;
不少電影院明目張膽的偷漏票房,風氣一壞再壞「改革的熱浪衝擊著各行各業,不獨是電影行業這樣。根本的問題是體制僵化,競爭力不夠。
製片廠沒錢、發行公司沒錢,我聽說珠影廠這兩年跑了不少人,寫過《孫中山》的賀夢凡去了深圳的萬科當主管影視業務的副總,副廠長王進主動申請調去銀都..—
整個社會都在向市場經濟過渡,電影系統還是在吃大鍋飯,很難留住人才,
更別提發展了。」
陶玉書的話不好聽,可田同志知道這也是事實,他現在迫切需要這些「不好聽」的話,只有這樣才能找到問題的根源,刮骨療毒。
聊了一會電影行業的問題,見馬上七點了,田同志讓飯店開啟電視。
到了他這個級別,每天的新聞聯播是不能落的。
陶玉書和田同志邊看電視邊聊天,恰好電視上播到了內地成立HXH的訊息。
「你們家朝陽同志功不可沒啊!」田同志換了個話題。
「他只是去文化交流,沒幫什麼忙。」
嘴上這麼說,陶玉書的眼神中卻藏著幾分驕傲。
田同志看著新聞,心中也有些感慨,
陶玉書這夫妻二人,別看不在國內、不在政治生態之中,但地位之高、能量之大,連他這個侍郎也不敢小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