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指標用於衡量節目的受歡迎程度和觀眾覆蓋範圍。
八十年代初時,無線電視臺不少大熱電視劇播出,收視率達到60點以上,觀眾人數最高百分比可以到90%以上。
《亞洲偶像》的51.4%看起來有很大差距,但實際上這些年來觀眾的娛樂生活越來越豐富,電視開機率和收視率本身就在下滑。
如今無線電視臺的電視劇播出,收視率達到30點以上已經算是大熱門了。
更何況《亞洲偶像》播出的時段還是開機率最低的週六晚上,而且綜藝節目在香江電視界歷來是不受電視臺和觀眾重視的。
這個時候用對比法更加簡單,同時段翡翠臺的《勁歌金曲》原本收視率都在22~25點之間,這天晚上只剩下18點。
連收視霸主的收視率都大幅下挫,更別提其他幾家電視臺,被《亞洲偶像》
虹吸的效應只會更強,同行們叫苦連天。
單一時段的收視率被虹吸還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星空衛視的騷操作不斷。
《亞洲偶像》只是一檔節目,就算收視在集中,也只是某一時段的霸主。
但從《亞洲偶像》播出第一期開始,星空衛視便嘗試著在閤家歡臺每週三、
五傍晚播出海選集錦。
這些海選集錦都是正片未播出過的片段,收到了觀眾們的大量好評。
除此之外,節自組靈感乍現,又緊急製作了一檔專門追蹤節自制作內幕和選手動態的衍生節目《亞洲星動向》。
仍舊是放在週三和週五晚上,不過時間是10:00
這兩檔臨時拼湊出來的節目,直接帶動了閤家歡臺週三、週五下午到晚上這一時間段的收視率趕超同行。
另外這幾檔節自也登陸了星空衛視中文臺。
連衍生節目都擁有如此強大的號召力,,《亞洲偶像》的影響力簡直強到離譜12月的香江,已經被《亞洲偶像》徹底點燃!
被一同點燃的,還有香江的觀眾們,尤其是那些年輕觀眾。
從節目淘汰賽錄製以來,聚集在電視臺門口和酒店樓下的歌迷們與日俱增,
人山人海。
尤其是當鄭伊健、王馨平、張宇等高人氣選手走出酒店或電視臺時,歌迷們的尖叫聲山呼海嘯一般,那場面說是巨星出行也不過如此。
現在已經有廣告主向節目組丟擲了橄欖枝,邀請節目選手為公司產品代言。
其中最受歡迎的鄭伊健,有廣告主甚至開出了200萬一年的代言費,這個數字已經是香江一線影星的級別了。
節目尚未播完,有的選手已是半步天王。
「亞洲偶像」這四個字,在此刻已經超越了節目的意涵,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