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收視率上的成功,,《亞洲偶像》播出後,衛星電視接收天線的裝機申請與日俱增。
節目播出前,每天的申請數僅有三四百戶,到節目播出一週後,這個數字已經飆升到了1.4萬戶。
最令星空衛視感到痛並快樂著的是,因為觀眾的申請熱情太高,電視臺的天線安裝速度遠遠趕不上申請的增長速度,不少心急的使用者一直在打電話催促。
面對這樣的情況,陶玉書當機立斷,高價僱傭了一批臨時工,才算是緩解了情況。
另外,《亞洲偶像》的首播火熱,也終於為星空衛視吸引了大金主們的注意。
可口可樂、喇叭牌正露丸、松下空調、鐵達時手錶·
不少企業的市場營銷部門主動聯絡星空衛視的廣告部,還有一些廣告代理商也為星空衛視拉來了業務,一時之間星空衛視廣告部門庭若市。
但星空衛視卻一反常態,沒有表露出絲毫急切之意,不疾不徐的跟金主們拉扯著。
11月23日,:《亞洲偶像》第二期如期播出。
來自灣島其貌不揚的男選手張宇,憑藉著致鬱人心的滄桑嗓音一鳴驚人,也助推節目收視率達到23點。
這個收視率僅比同時段的翡翠臺少了2個點,不出意外,第三期節目播出之日,就是星空衛視將無線臺斬於馬下之時。
面對《亞洲偶像》如此兇猛的攻勢,各家電視臺,尤其是無線電視臺,並不是無動於衷。
只是倉促之間沒辦法組織起像樣的反擊,畢竟電視節目的製作從籌備到播出,動輯就是以月為單位來計算的。
對手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星空衛視在《亞洲偶像》這個開路先鋒的帶領下狂飆突進。
而廣告商們在經歷了兩週的試探後,終於確定了,《亞洲偶像》的火爆程度,
不再糾結於星空衛視有所調整的廣告報價。
到11月30日,《亞洲偶像》第三期播出之時,節目的冠名廣告、插播廣告、
口播廣告等廣告位被財大氣粗的廣告商一掃而空。
不僅讓《亞洲偶像》前期的5000萬投資回了本,還賺了一千多萬。
如果要算上節目造星的收穫對新藝寶、林氏影業的關聯影響,星空衛視賺的就更大了,但真正讓星空衛視所有人期待的是《亞洲偶像》明年的第二季。
影響力如此巨大的現象級綜藝節目,它的經濟效益在第一季還遠未發揮出來,只相當於播種期,到第二季才是真正收穫的時候。
除了真金白銀的收穫,《亞洲偶像》的火爆也帶動了林氏影業和明報企業這兩家星空衛視幕後公司股價的不同程度上漲。
資本市場看中的就是預期,《亞洲偶像》才播出三期,熱度已經超越了普通的綜藝節目,對於星空衛視的利好無疑是巨大的。
而林氏影業和明報企業又是星空衛視的背後金主,熱情的投資者們選擇了用腳投票,為兩家公司帶來了累計10億港元的市值漲幅。
《明報》敏銳的抓住了這個資訊,將這件事廣而告之,為《亞洲偶像》的熱度再添柴。
到12月7日《亞洲偶像》第四期播出,也是節自淘汰賽的第一場,來自亞洲各國的210位選手首次公開亮相便淘汰60位。
慘烈程度史無前例,讓節目收視率輕鬆打破了30點大關,由第三期的28點猛烈提升到36點,觀眾人數最高百分比更是高達驚人的51.4%。
觀眾人數最高百分比即在特定時間段內,觀看某個電視節目或頻道的人數佔所有觀看電視觀眾總人數的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