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陽聽謝靳說完情況之後,面露難色,
「老謝,我肯定理解你。但現在國內電影市場的情況你也瞭解,搞這種大投資的電影,對於製片廠或者電影來說是吃力不討好。
製作資金肯定要製片廠或者電影公司來掏,票房大頭兒由電影院、發行公司和中影來分,賠本的買賣誰願意做?
拍得好了,還能賺個名聲。
拍得不好,那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雖然不想承認,但謝靳知道林朝陽的話是完全正確的。
他恨恨的捶著大腿,「開會的時候我已經跟他們提過多少次了,現在國內的電影產業發展已經跟不上時代了,陷入了巨大的困境,已經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謝靳是個大導演,同時也是電影行業的資深從業者,對於行業發展有著遠超一般人的深刻洞察。
去年他在接受《中國電影週報》記者採訪時,談到了對中國電影市場現狀的看法。
他認為中國電影現在已經陷入了全面困境,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最重要的是電影部門市場意識不強,拍出來的片子觀眾不愛看。
他在採訪時拿美國電影舉例,現在美國電影在全世界大行其道,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美國電影注重觀眾,注重商業經營。
去年他還到美國作了一次短暫的訪問,更深刻的認識到中國電影市場的振興和再發展必須要擺脫僵硬的體制思維,走開拓型、外向型道路。
1
《末代皇帝》是在咱們中國拍的,投資金額巨大,但在全球收穫了2.4億美元的票房。現在在全世界賣錄影帶,收益同樣可觀中影公司去年總結的時候腸子都快悔青了,當時人家叫他們投資,分擔一下風險。
可他們目光短淺,沒有魄力,不敢投資,只能看著人家賺錢眼紅。
像《末代皇帝》是在中國拍的,也沒有什麼太大的明星。
賣座的原因就在於它的題材獨特,末代皇帝可能在全世界都有,但中國的這位末代皇帝,推翻以後,又把他改造,改造到他自己又十分得意,這在全世界是沒有的。
這麼好的題材,我們自己就沒有掌握,讓外國人給拍了。
唉!」
謝靳越說嘆息越重,滿腹愁腸,
1987年貝託魯奇在國內拍攝了《末代皇帝》,上映後票房口碑雙豐收,在當年的奧斯卡金像獎上大殺四方。
林朝陽說道:「老謝,你不能這麼想。《末代皇帝》的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離不開名導和獎項的雙重加持。”
‘好,那我換個例子。你那部《寄生蟲》,戛納得了獎,在各國上映之後成績也都不錯吧?光國內就賣了5000萬票房。」
林朝陽輕輕點頭,《寄生蟲》去年拿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已經在全球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上映。
排除了幾個還未上映的票倉之外,不完全統計的累計票房達到了6600萬美元,已經為林氏影業帶來了近1900萬美元的收益。
「這些都是中國題材、中國故事,我們中國人也能拍。
可現在大家忽略電影的商品屬性,只把它當成宣傳工具,我們怎麼能指望老百姓喜歡、捧場?
任誰都看得出來,謝靳對現在電影市場的發展充滿了怨氣,也充滿了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