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華爾街日報》的話可以說是極有先見之明,它們自然不能放過宣傳自家報紙遠見卓識的這個機會。
「初見陶,很難想見她已經35歲了。當然,這只是視覺上的第一印象一一年輕、貌美。
實際上她掌握著兩家港股傳媒上市公司和在亞洲規模首屈一指的電影公司,以她年紀取得這樣的成就是難以想象的。
筆者對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她旺盛的精神狀態和鬥志,她似乎不知道什麼叫疲倦。
每天早上8點,她會準時出現在公司大樓裡,職員們見面會以「林太」來稱呼她。
中國人並不冠夫姓在前,這是香江人獨有的習慣,陶對此並不排斥,反而很高興,她說她的成功離不開丈夫的支援。
她特意強調,這並不是中國人的謙虛習慣,而是事實。
陶的丈夫是家,曾獲得過法國勒諾多文學獎,作品暢銷世界各國,也包括美國,她對此深感驕傲。
工作中的她深陷各種事務,電影、漫畫、遊戲、新聞、出版———
在這些繁雜的工作中,她總能輕而易舉的理出頭緒,並做出決斷。
頭腦清醒而理智,充滿了活力與幹勁,和太過優秀的同事一起工作,總是一件令人很有壓力的事,這是陶的下屬們的感受。
通常,陶會在晚上8點前下班,這是她和丈夫的約定。
她說自己經常會因為太過投入工作而忽略了陪伴家人,她對此有些內疚,但很難改變,幸好家人們都很理解她。
從英皇道到深水灣有11公里,路過7個紅綠燈,陶說她除了過年,她每年的大部分時間都通勤於這條路上。
深水灣道75號是陶和丈夫林在去年購入的別墅,這周圍的別墅群在七十年代之前並不起眼,後來住在這裡的李嘉誠成為了香江首富,這裡才成了香江富人們爭相購買的熱門豪宅區。
筆者和陶回到家時,林已經準備了一桌美食。她說這是她家的傳統,每當有客人登門,丈夫就會下廚,展示一下他的絕活。
好吧,我承認,他的手藝確實不錯,讓我想起巴黎七區的馬克思咖啡館,那是巴黎最棒的餐廳。
溫柔又有才華的丈夫,可愛的兒女,事業有成,美貌而智慧,當筆者將這些要素羅列到筆記本上時,不禁有些失神。
在筆者採訪的上百位物件當中,陶也許不是最富有的企業家,但她一定是最成功的、最幸福的《華爾街日報(亞洲版)》對陶玉書的採訪被放在了報紙的頭版,《亞洲女性的新時代典範深度訪問明報企業掌舵人陶玉書》一文佔據了幾乎一整版的位置。
記者克洛伊·納爾遜在導言部分對陶玉書不吝讚美,訪問部分也閃耀著雙方智慧的交鋒。
在文章最後克洛伊·納爾遜更是再次提到了《華爾街日報》對陶玉書的美譽。
「陶說明報企業的未來不止於香江,這是她作為掌舵人對企業的信心,並且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資本市場的認可。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要把‘香江傳媒女王」的前面的冠詞換成‘亞洲」。」
《華爾街日報(亞洲版)》是陶玉書第一次接受擁有國際影響力的媒體採訪,這篇採訪文章對她的評價也很高。
文章發表之後,很快便在香江地區乃至亞洲各個國家、地區的商業界、媒體領域引起了一定的反響,這也算是陶玉書的名字第一次如此大範圍的流傳於亞洲社會。
熱熱鬧鬧的5月,陶玉書成了電視、報紙的香饒,連篇累讀的報道持續了半個月才消停下來。
到了6月,外界對她的關注已經徹底散去,做企業不是做明星,老闆不能永遠站到臺前,陶玉書深刻明白這個道理。
這個月第二屆莊重文文學獎的評獎結果公佈,在國內文學界引起了不小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