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歐洲是一個國家,那毫無疑問,歐洲依舊可以坐穩世界霸主的位置,並且再維持至少一百年。
但歐洲恰好不是一個國家,而且內部四分五裂,魚龍混雜,但即便如此,英、法、德、奧、俄幾個大國,單拎出來,實力都不容小覷。
就拿德國來說,如果以一戰中德國的表現,單獨對付上美國和東非,最終結果大機率是德國失敗,但是如果到了戰爭後期,突然又加入一個歐洲大國呢?
所以,不管是美國還是東非,對於整個歐洲,心裡還是十分忌憚的,更不可能允許歐洲真的走向團結。
在應對歐洲問題上,東非和美國還是有一些共同話題的,不過想要兩國親密無間的合作,顯然也和歐洲各國一樣,那是不可能的,畢竟就國力來看,誰主誰次這個問題就很難判定。
前世,歐洲之外,沒有比美國更加強大的國家,所以美國最終成為世界霸主,那是沒有太大問題的,現在多了東非,這就讓國際格局的未來走向更加模糊。
“我認為英國代表的話還是很有道理的,現在歐洲,尤其是我們法國,在戰爭中受到的損失極大,在沒有恢復國民經濟之前,就算想要償還債務,也完全有心無力。”法國代表說道。
比起英國,法國那是真的“窮”,法國本身是一戰最大的受害者之一,損失僅次於俄國,本國人口,工業都受到了戰爭的重創。
而且,法國還因為投資不慎,被俄國工黨賴掉了大量債務,這筆財富的蒸發,對法國的影響絲毫不遜色於一戰對法國的影響。
所以,現在法國在面對債務問題上更加躺平了,或者說乾脆連臉都不要了,要錢沒有,要命……也不想給。
法國的“窮”更多體現在政府財政上,事實上法國家底雄厚,海外的殖民地,還有社會財富都還很可觀,但是要把這些交出去,那法國就真的只能“吃糠咽菜”了。
事實上,上個世紀的普法戰爭,法國的債務償還能力就已經得到了體現,所以說法國如果有“心”還債,給美國和東非做牛做馬還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但這也絕對是不可能的事,除非美軍和東非國防軍進駐巴黎,把刀架在法國脖子上。
德國對於英法兩國的做法,自然也是持支援態度:“歐洲確實需要休養生息的時間,而且我們要面對俄國和歐洲工黨的壓力。”
“如果,因為債務問題而導致歐洲經濟的崩潰,我想最後的獲益者只有工黨,那個時候,相較於工黨,毫無疑問幫助歐洲度過眼下經濟上的難關,才是最好的選擇。”
“如果因為你們逼得太狠,導致整個歐洲發生顏色革命,我想倒是別說債務,你們自身的安全同樣會受到工黨的威脅。”
工黨的做法很簡單,直接取締所有債務,這樣一來,經濟就能像遊戲一樣直接重開,當然,這也意味著所謂“財富”直接蒸發,就像遊戲裡的金幣,技能和經驗一樣。
而德國代表並非危言聳聽,現在歐洲的局勢確實如此,在經濟如此困難的情況下,歐洲工黨的活動越發頻繁,尤其是底層民眾,甚至開始主動接受工黨的思想。
這也是歐洲工黨不僅沒有隨著各國政府的打壓而消失,反而越發壯大的根本原因,歐洲的底層民眾,只要再逼一逼,就真的投工黨了,畢竟相較於活不下去,加入工黨反而是十分不錯的選項。
彷彿,歐洲各國的“困難”終於還是說服了東非代表,格爾斯說道:“工黨確實是一個國際性問題,如果放任工黨在歐洲氾濫,那對於全世界而言,將是一場災難。”
讓工黨整合歐洲,這也就意味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超級強權崛起,而且這個強權和東非,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天然對立,即便孤懸海外,這個超級強權也不會放過兩國。
歐洲變色並非空穴來風,而是真的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就拿英國來說,這幾年英國工黨的支援率就在飆升,雖然英國的“工黨”純度不夠,而不被俄國工黨認可,但也很能說明問題。
事實,這種型別的“工黨”,在東非也很有市場,因為東非本身就是一個執行過計劃經濟的特殊國家,甚至國際社會上早就有人說萊茵皇帝恩斯特有通“工”嫌疑。
當然,東非顯然不是所謂的“工黨”國家,僅僅是借鑑該型別政黨的一些特殊經濟和國家治理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