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和東非這種後發國家相比,法國還是家底過於雄厚,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法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資本輸出國,僅次於英國。
這個階段裡,歐洲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金融中心,除了英法德以外,比利時,荷蘭,瑞士等國家,金融業發展都相對不錯,就是比利時對外資本輸出都在三十億萊茵盾左右,差不多是五億美元。
不過在戰前,這些國家的資本輸出方向和側重點有所不同,英國的投資主要在帝國內部,即英國所佔有的廣大殖民地,其次是整個美洲。
法國的國外投資主要是在歐洲,其中俄國佔大頭,其次是東非,最後才是本國殖民地。
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在於法國殖民地質量上顯然不如英國殖民地,英國資本可以選擇印度,加拿大等地區,並且獲得不錯的回報,而法國殖民地相對而言,投資見效比較慢。
最後是德國,德國的投資可選項比英國和法國就少很多,主要是中東歐和奧斯曼帝國以及東非,值得一提的是奧匈帝國是德國投資的重點區域。
不過,自從世界大戰之後,這種世界金融業的格局也發生了極大變化,比如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而東非也從戰前的負債累累,成為戰後的世界主要債權國之一。
這種轉變實際上和兩國的經濟相適應,戰後東非和美國的工業產量之和,超過世界工業產量的百分之五十,而歐洲則萎縮到百分之三十左右,而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也就是大約普法戰爭時期,歐洲的工業產量接近全世界工業產量的百分之六十五。
由此可見,東非和美國等域外國家崛起,對歐洲經濟和工業的強大沖擊和破壞。
就比如南美這一過去英國重點的資本輸出地區,因為一戰的原因,事實上被美國和東非瓜分掉,而戰後,英國資本想回歸這一地區,幾乎不可能實現,英國資本只能進一步向本國殖民地內部流動。
法國則比英國還要慘,法國最大的投資在俄國,但是俄國工黨上臺導致法國對俄國投資血本無歸,唯一的好訊息則是法國遭受的損失肯定比前世小一點,這是因為東非崛起,讓法國資本找到了新的投資熱土。
其實,從戰前歐洲各國資本輸出的分佈特點,就可以看出來,歐洲的資本流向實際上更傾向於本國的勢力範圍,其次是國際關係相對密切的地區和國家,最後是信譽相對可靠的獨立主權國家。
而東非對於法國而言就屬於第三者,也就是信譽相對可靠的獨立主權國家,這樣的大前提下,法國在東非的投資才不會受到區別對待。
如果,東非也和俄國一樣不認舊賬,那法國恐怕戰後經濟會直接破產,畢竟法國在東非的投資僅次於俄國,而且這一次法國可不是戰勝國,能夠從德國獲得賠款來彌補本國的損失。
針對目前國際經濟形勢的新變化,以及東非本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恩斯特說道:“在戰後,世界金融業格局發生了十分巨大的變化,雖然英鎊的國際地位依舊維持穩定,但是已經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而法國因為戰爭和俄國違約的影響,法郎的地位可能被動搖。”
“這是一戰對世界舊秩序產生最重要的影響,它可能使得國際經濟秩序發生重大變化。”
“這給萊茵盾國際化提供了有利條件,我們也趁著現在的大好時機,建立穩固的萊茵盾區。”
一戰前國際貨幣領域的三大主要貨幣,分別是英鎊,美元和法郎,對應的就是英鎊區,美元區和法郎區。
而東非萊茵盾因為歷史時間短的原因,在國際貿易中影響力尚且不如德國馬克,只能排在世界第五位。
當然,這也和東非金融業發展時間較晚,東非市場開放時間晚等原因息息相關。
而現在東非萊茵盾已經有條件成為世界的強勢貨幣之一,這得益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東非在全世界影響力的極速上升和東非工業的飛速發展。
從上個世紀的南非戰爭開始,到一戰結束,東非成功將自己的影響力從非洲本土,輻射到整個印度洋沿岸,中東和中亞,南洋和東亞,南美等地方,這為萊茵盾的國際流通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