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新漢堡港更不用多說,是東非的老牌工業城市,同時是東非南方的對外開放,文化,教育等中心,雖然經濟被馬普托超過,但是綜合實力最強。
而德拉肯斯山脈以西的城市,因為過去東非政策上的限制,遠不如德拉肯斯山脈以東。
而前世卻剛好反過來,前世在南非統治下,德拉肯斯山脈以西的比勒陀利亞,約翰內斯堡,布隆方丹,金伯利等城市反而經濟更加強悍,甚至在世界上都排的上號。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東非這種經濟體制對區域發展的主導性影響。
不過,現在東非要給南方地區的發展鬆綁了,當初東非限制南方的發展,主要是從地緣安全和自然環境兩個角度考慮。
地緣安全方面,自然針對的是南非殖民地,雖然南非殖民地實力弱小,但是它背後代表的卻是英國這個巨無霸。
但是,到了現在,東非別說南非殖民地,就是其宗主國英國,也不太放在眼裡,地緣危機已經徹底解除。
而自然環境方面,南方的唯一短板就是水資源短缺,而現在東水西調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等到東水西調工程完成之後,南方發展的最後一塊短板也將被補足。
亞爾斯德說道:“這次東水西調也將成為我們水利部在五五規劃中的標誌性工程,其意義絲毫不遜色於其他國家方面的大戰略。”
四五期間,東非水利的標誌工程是大湖區的興國大壩,將整個大湖的水位提高了將近兩米,同時因為興國大壩的建設,提升了區域的發電量,促成了津加市崛起,大幅度提高了大湖區的航運條件。
而東水西調工程,自然而然的會成為水利部在五五規劃期間的標誌性工程,甚至這個工程夠吃很多年,畢竟水利部們的預期是在二十年內完成。
在沒有了黑奴以後,東非的工程建設也不可避免的降速下來,如果是以往的話,那水利部恐怕會在五五規劃期間就完成這一項戰略性工程。
實際上,在徹底結束“奴隸”時代的過渡時代,東非經濟和社會發展,就表現出不少問題。
以前,因為大量廉價黑奴,東非工程完全不怕傷亡人數,怎麼快怎麼來,所以東非才能在過去半個世紀取得諸多驚人的成績。
而黑奴徹底被廢除以後,東非只能僱傭本國工人來完成各項工程建設,毫無疑問,本國工人的價效比是無法和“奴隸”相提並論。
也就是東非機械化迅速普及,才一定程度解決了東非大部分行業的“奴隸勞工依賴症”。
之所以是一定程度上,則是因為有些生產領域,還是廉價勞工更有優勢,就比如東非諸多的種植園,很多種植作物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實現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
最典型的就是棉花和橡膠,棉花采摘依靠人工進行,即便東非已經有相關機械發明,卻因為種種弊端無法替代人工,就比如機械收割棉絮,不可避免的摻雜雜質。
而橡膠更是如此,橡膠切割只能人工進行,畢竟橡膠來自於橡膠樹,且必須在上面劃出規則的劃痕,實現重複收割工作,目前東非科研人員也想不到能夠收割橡膠的機械。
棉花好歹可以研發相關機械,而橡膠收割完全沒有任何頭緒,畢竟收割橡膠不是砍樹那麼簡單。
而其他經濟作物同樣面臨各種問題,但是透過東非政府的總結,那就是“奴隸”是最好用,且幾乎全能的工具。
不過,東非既然已經廢除了奴隸制度,那就只能從其他方面想辦法,除了儘可能研發相關機械以外,東非政府的解決辦法,還有透過補貼,承包等手段,來維持東非經濟作物的種植工作。
這幾年還興起了向殖民地轉移相關農業生產的辦法,就比如在殖民地種植橡膠,然後再運回本土加工,最後出口海外。
所以,和種植業相比,水利部門這種工程為主的部門,受到奴隸制結束的影響反而比較小,而且因為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其工作效率反而得到大幅度提升。
不過,如果有的選的話,水利部肯定是支援“黑奴”繼續使用的,在這一些特殊工程裡,還是人最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