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發展節水農業,對於現在的東非來說確實是一個新的挑戰,畢竟這是一個涉及全國且沒有歷史經驗的新工程。
恩斯特首先強調道:“節水農業的根本是量入而出,而不是為了節約而節約,畢竟我們發展節水農業本質上是為了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促進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合理利用水源,可持續的滋補農業,工業,社會和居民用水,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針對這一點,水利部門提到:“陛下,根據你的指示,我們已經設定了大致可行的方案,我們主要從水源的分配為出發點,來解決全國的用水緊張問題。”
“首先要明確一點,那就是東非並不是一個淡水資源匱乏的國家,反而帝國的水資源比較豐富。”
“所以,全國淡水資源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時空上的不均勻分佈,我們計劃在未來十年裡,先建設一批調水工程,其中南方作為帝國主要水源缺乏和工農業用水相對緊張的地方。”
“我們將以奧蘭治省,巴登省,黑興根省作為先行試驗區,建設大型調水工程。”
奧蘭治省,巴登省,黑興根省的範圍大致上就是前世南非和波札那的交匯地帶,卡拉哈里沙漠邊緣和南非高原北部。
這裡的年降水量自西向東,逐漸從在二百毫米過渡到八百毫米,其中六百毫米以下的區域佔大部分。
其中二百毫米降水以下的地方,就是所謂的乾旱區,也可以簡單理解成為沙漠地帶,想要透過人工改造,成為適宜居住的地方几乎不可能實現。
而二百毫米以上,其實也不夠用,前世遠東帝國年降水量在二百毫米左右的大城市,就有西寧,蘭州和銀川。
而從這幾個城市的發展就可以看出來,如果他們指望那點可憐的雨水,根本不可能支撐起幾百萬的人口生活和工農業發展。
而這些城市能夠發展起來的主要原因,就是依賴河流補充水源,而這條河流就是黃河。
而水利部劃分的調水工程先行試驗區,條件實際上比上述遠東帝國區域還要好一點,畢竟這個區域裡的降水量在二百毫米以上,往東甚至能達到八百毫米以上。
其覆蓋面積大約三十萬平方公里,也就是說從八百毫米等降水線,一直到二百毫米等降水線,都在這塊“狹窄”區域之內。
之所以用“狹窄”一詞,主要是和遠東帝國相比,遠東帝國的八百毫米等降水線大約是秦嶺淮河一線,而二百毫米等降水線卻在內蒙,賀蘭山,祁連山,青藏高原一帶。
兩條降水線中間的這個範圍可比東非南方地區要大的多。
水利部部長亞爾斯德說道:“南方地區的降水相對匱乏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德拉肯斯山脈對印度洋水汽的阻隔。”
“而實際上,在德拉肯斯山脈東部的漢薩省和平原省,降水就並不缺乏,反而時常受到洪澇災害的影響。”
“南方的主要河流,奧蘭治河也源於德拉肯斯山脈,這一點對於我們從東部調水十分有利。”
奧蘭治河雖然是東非和南非(英國殖民地)的界河,但是上游主要幹流和支流,呈樹冠狀分佈在東非境內,或者是邊境地帶。
而且奧蘭治河呈自東向西的流向,這一點可以說對東非十分有利。
畢竟,這條河流越是往西,越是東非的乾旱地區,一直到奈米布沙漠出海。
而如果沒有奧蘭治河,那對於本就乾旱的東非南方,可以說是無法想象的。
亞爾斯德接著說道:“我們可以透過藉助奧蘭治河,來以較低的成本,實現區域內東水西調。”
“這樣一來,我們就能在南方開闢更多的耕地,牧場,使其成為世界範圍內優質的農業產區和牧場。”
“水源是唯一限制南方各省發展的主要障礙,解決了這個問題,那南方就能成為東非工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早在四五時期,東非政府就展望了南方和大湖區的未來發展前景,不過四五時期,東非政府的主要投資流向了大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