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我們基特韋市來做這些事,確實也可以辦到,但是顯然我們的抗風險能力遠不如盧本巴希,那基特韋就真的沒有未來了,可能一次頂不住壓力,就面臨整個公司破產的風險。”
簡單來說,盧本巴希家大業大,財大氣粗,而基特韋市資金實力薄弱,政治承載能力也低,盧本巴希畢竟是施瓦本省的省會,如果經濟出了問題,施瓦本省就是血包。
而基特韋如果翻車了的話,恐怕就真沒有人來救了,至於基特韋市衰落,東非城市太多,有潛力的城市也不少,所以根本沒人在乎基特韋市的命運。
德伯爾恩接著說道:“接下來,我們市的資金和精力,也應該從銅礦產業上轉移到其他領域發展上去。”
“在和盧本巴希等銅礦帶城鎮達成一致後,市場和產業份額就是穩定比例,我們不需要太過操心,只要盯著盧本巴希不要亂來即可。”
“而我們則可以趁機,彌補我們市在其他領域的短板,基特韋市的產業結構十分不健康,我們必須從銅礦依賴症中走出來。”
按照德伯爾恩的意思,基特韋市如果繼續和盧本巴希競爭,那就必然要分出更多的精力來,所以完全沒有必要在銅礦產業上和盧本巴希搞競賽。
說的不體面一些,那就是基特韋市“投降”了,向盧本巴希“屈服”了,這也是大多數人的看法。
但是,德伯爾恩很清楚,這並非投降,而是取捨問題,現在德伯爾恩不想再和盧本巴希在這種已經出現頹勢的傳統產業上和盧本巴希較勁。
三天後……
盧本巴希和基特韋市政府正式達成初步共識,並且兩市同時向銅礦帶的其他城鎮發出邀請,進一步落實銅礦帶的協作發展模式。
而面對銅礦帶老大,老二的威逼利誘,其他城鎮自然也只能乖乖就範,如果被踢出圈子之外,那下場肯定會十分悽慘。
而在整個區域都達成共識和協議之後,由盧本巴希為首的銅礦帶經濟合作發展區規劃,正式上報到東非中央政府。
萊茵市。
對於銅礦帶抱團發展的訴求,得到了恩斯特的重視。
“銅礦帶是中部的一個重要工業基地,我們本來就有打算整合當地資源,避免內卷式競爭的打算,現在盧本巴希和基特韋市能夠主動提出這一點很不錯,說明他們在思想上走到了東非其他地區的前列。”
財政部長羅根斯說道:“陛下,這次銅礦帶經濟合作發展區規劃中,據說基特韋市市長德伯爾恩發揮了不小的推動作用。”
“熟悉盧本巴希和基特韋歷史的人知道,過去這兩個市為了爭奪區域的主導權,可以說進行了相當激烈的競爭。”
“不過現在看來,德伯爾恩市長是一個很有魄力的人,敢於改變這種傳統,推動了兩市的協作發展。”
對於這一點,恩斯特說道:“這說明他是一個聰明人,基特韋市和盧本巴希市的差距太大,選擇競爭的情況下,基特韋市大機率無法競爭的過盧本巴希,當然,這不是最重要的,因為我們的政策,如今進口銅礦增長,這對於基特韋市而言才是最大的威脅。”
羅根斯問道:“那陛下的意思,我們是否應該支援這個方案的透過?”
恩斯特說道:“當然,既然是經濟領域的合作,且和第五個五年規劃的大致方向一致,自然要鼓勵區域產業的協作發展。”
“不過,我們也應該藉此機會,推動一些政策在當地的落實,就比如環境,生產效率,產業結構調整等等。”
銅礦帶的環境問題是比較嚴重的,畢竟採礦對環境的破壞本身就不小,再加上金屬冶煉,這對於銅礦帶區域就是一個重大挑戰。
而之所以這麼說,主要還是銅礦帶距離萊茵市太近,如果銅礦帶的生態環境極速惡化,那勢必影響到周邊,包括萊茵市,要知道萊茵市一些河流的上游源頭就距離銅礦帶不遠。
而效率方面,主要是生產機械的更新換代,提高生產效率,減少資源浪費的同時降低生產成本。
而這也是德伯爾恩所預料到整合銅礦帶要花費大量資金的原因,隨著第五個五年規劃的落地,淘汰落後產能本來就是本輪五五規劃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