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重要的鐵路或者公路樞紐尚且如此,更何況基特韋並非重要交通樞紐城市,當然,基特韋也是公路,鐵路和運河交匯的城市,但是這種交通樞紐在東非比比皆是。
就像前世遠東帝國,隨著公路網路和鐵路網路的建成,形成了眾多的區域性交通樞紐,這對於整個國家而言是好事,但是對於原本的一些重要交通樞紐城市反而不是好事。
基特韋在上個世紀,雖然不是交通樞紐,但是因為當時東非鐵路少,作為中央鐵路沿線的基特韋市因此獲利,但是隨著東非國家鐵路網路的建成,鐵路沿線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已經變得很弱。
而基特韋的水運,卻恰好相反,因為東非本身地形原因,導致東非水運始終不能佔據交通的重要位置,只能作為鐵路和公路的補充,所以,雖然基特韋有人工運河,卻也很難依託這一點發展起來。
德伯爾恩接著說道:“交通上,我們市沒有形成全國性商貿,物流等中心的有利條件。”
“而資源上,我們市的銅礦資源雖然在全國佔據重要地位,卻也受到外部競爭的威脅。”
“首先就是外部銅礦產地的興起,這導致我們的銅礦資源變成了一種可替代資源,其次,帝國本身的銅礦分佈也比較均勻,這也對我們基特韋市的銅礦開採等相關產業形成了衝擊。”
銅礦帶的銅礦資源是東非全國最豐富的,但是東非其他地區的銅礦資源其實也不算少,就比如波西米亞省,薩爾茨堡省,西海岸省等都有可觀的銅礦儲量。
“而除了銅礦資源以外,我們市的其他資源短板十分明顯,這也是導致我們市產業結構較為單一的重要原因。”
“其他方面,教育,科研等領域,我們市也並不突出,這就使得我們市的優勢產業地位並不穩固。”
“所以,基特韋的發展前景並不明朗,甚至說發展前景十分暗淡,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不對市內資源進行重新整合,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那未來基特韋市就有可能衰落,並且退出全國經濟前二十的行列。”
基特韋的人口在東非排在前三十,但是經濟卻在國內排到前二十,這也可以看出目前基特韋經濟質量在東非全國算是比較高的。
而正是因為如此,德伯爾恩市長才不甘心,基特韋在未來衰落成為帝國的一座可有可無的城市。
畢竟,基特韋的經濟不錯,這導致一直以來,基特韋的官員質量在全國屬於中上游水平,而正是因為如此,這種高質量的官僚才更有“衝勁”。
為什麼如此說,道理很簡單,世界任何國家的官僚想要“進步”,必然都會謀求到經濟發達地區就職,這其實也是一種人才虹吸。
而基特韋在這個時代,算是東非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所以基特韋的官員質量尚且比東非其他地區要高一些。
只有那些平庸的官僚,才會選擇,或者說不得不被“流放”到落後地區坐冷板凳,至少在最高階別政府不干預的情況下是這種情況。
這就容易造成惡性迴圈,有能力的官員主動向經濟發達區域流動,而本就能力平庸,甚至廢物的官僚卻留在經濟本就困難的地方“作威作福”,這進一步會加劇區域間的不平衡發展。
而德伯爾恩能做基特韋市的市長,本身能力是有的,且比較有想法,所以他並不想看到基特韋市的沒落。
德伯爾恩對市政府的其他人說道:“所以,為了基特韋市的發展,我們應該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至少在我這一任,基特韋市必須轉型成功。”
“我們市的產業必須轉型,並且向著多元化發展,一步步擺脫對銅礦資源的嚴重依賴,在農業,能源,製造業,環境上著重發力。”
“尤其是製造業,要推動電力,汽車零部件,家電製造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我們市本身有發達的有色金屬冶煉和深加工體系,依託這一點,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實現借力打力。”
“同時,推動和萊茵市,姆貝亞市,新法蘭克福市的合作,引入新技術,新人才和新理念。”
針對這一點,主要是因為基特韋市的教育和科研能力比較薄弱,畢竟東非的高等教育和大型科研工作,主要由東非中央政府主導,而基特韋市沒有全國重點的大學和實驗室,自然也就缺乏相關人才和技術。
而基特韋市本身又變不出來這些資源,雖然基特韋市的經濟能力,是有發展教育和科研工作基礎的,但是萊茵市不批,基特韋市自然也就沒有辦法建設好的高校和重點實驗室。
不過,基特韋也並非沒有優勢,那就是距離萊茵市近,而且歸萊茵市管,畢竟基特韋市屬於中央省,而省政府也在萊茵市,所以基特韋市往上要政策和人才可以近水樓臺先得月,這個情況至少比東非大部分城市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