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非洲創業實錄偶然中文> 第十一章 基特韋市的轉型之路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十一章 基特韋市的轉型之路 (2 / 3)

“大家說說,我們市的經濟真實情況如何?大家現在可以暢所欲言。”德伯爾恩把問題甩給了大家。

有人說道:“市長先生,你應該想說的是產業結構問題吧!畢竟國家去年年末的五年計劃起草上就重點強調這個問題。”

基特韋市的產業結構過於單一,這是眾所周知的情況,因為基特韋市的經濟十分依賴銅礦資源。

這放在以前,自然沒有問題,過去幾十年東非大力發展電力,汽車,機械等工業,對銅等金屬的需求量巨大,而這也使得基特韋市保持了幾十年的高速發展。

德伯爾恩點點頭說道:“不錯,還有呢?”

有人說道:“除了產業結構之外,我們市的經濟所遇到的困難,還包括外部的競爭,並且這種競爭愈演愈烈。”

基特韋市市長德伯爾恩說道:“沒錯,近些年來,南美和南洋地區的銅礦產地,對國內銅礦帶地區造成了重大威脅,這間接導致了我們市銅礦出口的萎縮,已經對本市產業形成了巨大沖擊。”

“同時,東西海岸相對應的設立了一批銅礦冶煉,金屬加工企業,對我們市的下游產業形成了競爭關係。”

“國外進口銅礦,產量大,價格低廉,而且對本國環境汙染小,這讓上面也支援這類依靠進口銅礦而發家企業發展。”

銅礦開採,或者說任何礦產資源的開發,都是伴隨著環境汙染進行的,但是,東非銅礦帶的城市在這方面尤為嚴重。

因為這裡處在東非的腹地,同時是剛果河以及贊比西河流域交匯地帶,每年東非銅礦帶城市排放的工業廢水都會對河流中下游產生嚴重的影響。

基特韋市的銅礦產量十分豐富,但是東非從自家殖民地或者經濟落後地區進口的銅礦價效比也很高,對本土環境影響小,這就讓基特韋市這類東非本土銅礦產區陷入了十分尷尬的境地。

“為了應對海外銅礦產地的競爭,以及國內同型別生產企業,尤其是沿海地區的競爭,基特韋市已經到了不得不改變的時候了。”德伯爾恩市長說道。

“實際上,從這些年基特韋市的經濟增速上就已經可以初見端倪,那就是我們市雖然依舊處在高速發展階段,但是增速卻已經開始放緩。”

“現在還不明顯,但是,等到沿海地區的銅礦冶煉,有色金屬加工等等企業和工廠建立起來,而那時我們基特韋還沒有完成轉型,那對於我們市的經濟來說,將是一場災難。”

有人問道:“市長,那你的意思?”

德伯爾恩市長說道:“自然是要變革,對我們市的經濟進行重塑,現在是1920年,正值國家第五個五年計劃執行的初年,我們應該響應中央政策,對本市經濟進行轉型。”

接著德伯爾恩說道:“目前,我對我們市經濟發展的看法如下,首先,我們市的條件,在排除銅礦資源以外,和國內的其他城市對比,並沒有顯著優勢。”

“基特韋市是依靠銅礦開採而興起的城市,但是除了銅礦之外,我們市還有哪些顯著的優點麼?”

“在政治上,我們市僅僅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地級市,在省內的地位,不僅比不過萊茵市,新法蘭克福市和盧薩卡市,甚至可能排在卡布韋市之後。”

“交通上,我們市也沒有顯著優點,雖然有鐵路,公路和運河,但是卻不是新法蘭克福市那樣重要的全國性交通樞紐。”

透過幾十年的發展,如今東非的交通已經十分發達,建立了遍佈全國的鐵路和公路網路,而這也就使得所謂“交通樞紐”在東非的含金量大大貶值。

除非是新法蘭克福市那樣在東非全國擁有重要地位的交通樞紐,才值得重視。

這一點反應在鐵路上尤為明顯,上個世紀,東非鐵路數量少,里程短,這使得任何鐵路沿線城市都能從中獲益,推動城市的發展。

但是,到了今天,東非已經是世界第二大鐵路國家,全國鐵路里程超過三十萬公里,只要稍微重要點的城市,基本上都連通了鐵路。

這種情況下,鐵路沿線城市,甚至部分鐵路樞紐城市的地位大大下降,在鐵路缺乏的年代,路線可選擇少,而如今東非鐵路如此發達,可選擇路線多,這反而疏解了部分鐵路樞紐的作用。

就比如上個世紀,東非中央鐵路建成時,大部分人員和物資都十分依賴中央鐵路運轉,放到現在,中央鐵路的人員和貨物佔比,其實已經大大下降。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