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一定程度上,這也受到東非過去長期完全計劃經濟的影響,現在東非紡織業雖然轉為民營,但是他們的技術來源,機械裝置,管理模式,不可避免的受到過去東非經濟制度的影響。
當然,事情肯定不能這麼看,要知道上個世紀,東非還是一個農業國,在第五個五年計劃前,也不過剛從一個半工業國家變成一個初級工業強國。
從這一點來說,東非的一大批國有紡織企業雖然退出歷史舞臺,但是他們所做出的貢獻卻是無法磨滅的。
如今,東非紡織業能擁有數量龐大的專業工人,這就是東非國有經濟的歷史貢獻。
雖然國有企業效率不高,但是他們短時間內根據行政命令和計劃迅速膨脹,培育了龐大的產業規模,進而培養了一大批專業的工人和技術人員。
如果不是因為如此,東非紡織業在1910年後,就算民營企業,總不可能直接找到大量有豐富經驗的工人來發展。
當然,現在這些國有資產賣都賣了,東非政府也不可能重新再搞一批國有紡織企業出來,至少對於紡織業而言,民間的效率和對市場的敏感度要高於東非政府。
不過,恩斯特顯然不會因為這個原因,就對東非現在的紡織業放任自流,尤其是在面對歐美國家,甚至其他地區競爭的時候。
恩斯特說道:“在第五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經濟的重點就是引導全國經濟的轉型,完成裝置和技術,甚至是管理模式上的更新迭代,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這樣才能應對國外企業的競爭。”
“政府要出臺相關政策,從而推動企業淘汰掉落後裝置,同時鼓勵技術研發和創新。”
“我們的企業想要活下來,就只能卷死歐美的同型別企業,而和其他國家的企業相比較,我們就是輸在技術和生產效率上。”
“就拿紡織業舉例,我們的紡織業不缺乏原材料,但是技術和宣傳上卻比歐美遜色一些,這使得我們很難和其他國家競爭。”
東非是棉花,生絲,羊毛,各種麻類生產大國,這也是恩斯特說東非紡織企業不缺乏原材料的主要原因。
而顯然,原材料充足且價格相對低廉對於紡織企業十分重要,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連棉花等基礎紡織業發展材料都沒有的國家,基本也無從發展紡織業。
歐美各國中紡織業發達的國家,要麼像美國那樣,自身就可以種植和生產,要麼像英法那樣從殖民地大量獲取,除此外,就只能學習德國透過進口來滿足本國需求了。
而德國進口棉花等原材料,價格上容易被其他國家拿捏不說,還有被切斷供應的風險,這在一戰中就已經得到了體現。
而德國紡織企業之所以能飛速發展的重要原因,就在於其發達的紡織技術研發和應用,透過大工業生產降低了成本,同時提高了成品質量,這也是目前東非所追求的。
而同時不具備以上條件的國家,那發展紡織業就十分困難了,比較典型就是前世的蘇聯,蘇聯缺乏天然棉花種植區域,所以不得不花大代價,在中亞攔截河水,在沙漠裡搞出一堆棉花種植區。
如果,不這麼做的話,光是西方社會禁止對蘇聯棉花出口,就能讓蘇聯的紡織業原地爆炸。
而很顯然,蘇聯這種體制的國家,剛好是英法德奧美東這些帝國主義國家的眼中釘,肉中刺,所以不對其進行制裁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而從這一點上來說,東非擁有大量天然棉花等原材料的種植和生產區域,可謂十分得天獨厚。
而且,東非的棉花產區,分佈十分均勻,從北到南均有分佈,這讓東非的棉花戰略安全十分穩固。
原材料充足,價格相對低廉,雖然比不上英國從殖民,尤其是印度那種靠著低廉人工成本種植的棉花便宜,但是這也讓東非本國棉花的基礎價格在國際上依舊有競爭力,而一戰前,德國從東非大量進口棉花就是典型證明。
所以,從原材料種類,質量和價格上,東非棉花的綜合條件僅次於英國,這是東非紡織企業的天然優勢。
但是,東非紡織企業想利用好這一基礎優勢,就必須採用更好的技術,裝置和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