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英國達成了相關協議,這也就意味著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東非政府的工作將變得繁忙起來。
首先在大戰略上,因為東非和英國就印度洋問題進行了重新談判,這也就意味著東非要重建印度洋的軍事,政治戰略佈局,構建新的體系。
正如恩斯特常常提到的,一個國家再強大,它的資源和能力也是有限的,獲得更多的殖民地,地區,軍事要地,也就意味著要支出更多的資源和人手。
因為這幾年東非的海外擴張行動,如今東非的總兵力已經高達八十多萬,這就是一個十分有力的證據。
畢竟在涉及東非本土安全的情況下,東非只需要四五十萬人,甚至更少的兵力就足以維護本土的安全,主要是東非本土周邊已經沒有能夠威脅到東非本土的勢力存在。
而支撐東非大規模擴軍的根源就在於殖民地擴張。
東非在東加里曼丹(加里曼丹群島),克拉地峽,多哥蘭(西非),北部灣(波斯灣)等地區維持著較高的兵力部署。
在1918年,東非的海外駐軍人數已經高達四十三萬,在多個地區,駐軍人數維持在上萬,甚至十萬人以上,其中克拉地峽,加里曼丹群島(包括蘭芳海外省等地區),多哥蘭三地駐軍數量就高達近二十萬人。
除此外,還有大量的海外島嶼,顯然也需要人員駐守,就比如阿拉斯加,新幾內亞,北夏威夷王國,南琉球群島,諾魯,帛琉等等。
東非海外駐軍人數甚至超過了東非本土駐軍人數,而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主要是東非在海外的殖民政策。
東非的海外殖民政策,是典型的“高成本殖民”,甚至這種方式都不能稱之為“殖民”。
因為東非在海外實行的“車輪放平”政策,何為車輪放平?即古代東亞地區流行的一種對敵人亡國滅種的極端政策。
而東非可以說是列強國家中手段最極端和殘忍的,也就本世紀之前的美國人和比利時人,以及如今的日本可以和東非相提並論。
就是如今忙於一戰的歐洲各國軍隊底線都比東非海外軍隊高的多。
英國的印度殖民地,人口超過三億,面積高達三百多萬,但是英國在印度的駐軍人數也不超過十萬。
反觀東非,僅克拉地峽一個面積僅五萬平方公里,人口不過幾十萬的狹小區域,駐軍就超過了十萬。
而維持東非在海外殖民中採取如此極端政策的原因也很簡單,就是恩斯特為了應對前世20世紀爆發的世界反殖民主義浪潮。
其他種族在恩斯特眼中終究是不可信的,即便是“偽軍”也不在恩斯特的考慮範圍之內,而恩斯特也知道世界大勢不可逆轉的道理。
這也就意味著殖民地體系終究要在20世紀土崩瓦解,所以東非必須做好相關準備。
但是,這樣一來,東非政府就必然要面臨海外殖民的高支出代價,除了高昂的軍費支出以外,東非還要承擔強大的後勤壓力,以及對海外殖民地的戰後重建,引入移民,資源開發等等都需要花費大量精力,人力,財力和物力。
可以說東非的海外殖民地,目前就沒有盈利的,反而東非政府要倒貼大量的金錢進去,這樣的好處也很明顯,那就是未來東非對這些地區的控制也將十分穩固。
這也是說東非的“高成本殖民”算不上殖民的原因。
傳統殖民就像英國殖民印度一樣,只需要派駐少量軍隊,就可以獲得殖民地的人口,稅收和生產。
而東非這種消滅“原住民”的粗暴辦法,必然引發激烈的軍事衝突,同時破壞原有的生產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