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非洲創業實錄偶然中文> 第五十一章 國防工業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十一章 國防工業 (1 / 2)

這種結構性變化,是東非順應本國國情發展所產生的必然結果,過去東非大量種植小麥,實際上受到移民來源性的影響。

早期東非移民人口,來自於歐洲或者遠東帝國北方(主要是黃淮平原),這兩地的口糧傳統很大程度影響了東非早期種植業發展。

但是東非作為熱帶國家,雖然有像印度一樣種植小麥的條件,但是歸根到底更適合水稻種植,但是水稻種植十分依賴水源。

東非早期國土,主要是前世坦尚尼亞和肯亞地區,因為很多地方比較乾旱或者水利設施條件差的原因,種植小麥,小米等耐旱作物自然比較合理。

現在東非水利建設已經比較完善,而且隨著尚比亞和安哥拉,莫三比克,或者大湖區那種水量比較充沛地區併入東非國土,水稻種植規模擴大也自然在情理之中。

同樣的,玉米,土豆等高產作物在東非的種植面積也日益擴大,東非整體緯度和氣候其實和南美洲差不多,所以兩種南美主要糧食作物在東非也廣泛種植。

土豆這種作物,雖然說西伯利亞土豆比較出名,但是世界土豆之鄉還是南美洲,秘魯和智利都是著名的土豆王國,光是土豆品種都有上千種之多,東非自然也進行了一些土豆品種的引入,不得不說美洲土著為現代農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相比之下,非洲土著中除開埃及人,只有阿比西尼亞人培育出了適合大規模種植的苔麩。

這也從側面說明非洲緯度並不是非洲農業作物培育就必然應該落後於其他大洲的藉口,只不過非洲作為天選之地,使得最初級的狩獵和採集農業形式過於根深蒂固,以至於非洲土著沒有發展種植業的動力。

這也導致東非早期的糧食作物種植業,大量從其他地區引入,幾乎找不本土糧食種植品種。

整體來說,東非糧食產量結構變化,一方面是本國農業生產形勢改變,另一方是對國際糧食需求的正面反饋,東非目前農業發展已經從吃飽向吃好的方向發展。

在這種大形勢下,東非從東歐和南美引入優質小麥或者畜牧業產品也就變得十分合情合理。

……

除了輕重工業和農業,在一五計劃期間,東非國防工業發展同樣取得亮眼成績。

一五計劃期間,東非航空工業正式起步,東非政府從1901年開始到1904年,一共投資建設了三家飛機制造廠,這是國防工業最大的亮點之一,當下飛機制造業顯然完全以滿足軍事需求為主。

至於民航業,就算東非開支線,估計也沒有人敢坐,至少恩斯特自己就不敢,還要等到技術成熟再說,而且目前飛機載人量也不達標。

除了東非以外,世界其他國家也有航空業發展,早期航空業發展主要由法國為代表,早在1784年,法國的羅伯特兄弟建造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艘飛艇,1851,法國人吉法爾解決了飛艇的動力問題,成為了動力飛艇的發明人,1884年,“法國”號電動機飛艇完成了第一次返回起飛地點的著陸,而飛艇之前的熱氣球也是法國人第一個研製出來。

當然,前世將飛艇帶向航空業巔峰的還要屬德國的齊柏林伯爵,齊柏林飛艇可以說是飛機出現前唯一大規模應用於民航業的實用性飛艇,換句話說齊柏林飛艇的出現開闢了民航業這一新興產業也不為過。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