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蘇聯這塊市場東非官方忍得住,民間就是另外一種情況了,1925年初東非企業對蘇聯的貿易再一次達到新高。
從蒙巴薩,達累斯薩拉姆啟航前往黑海的東非商船數量不少。
之前東非和蘇聯在黑海的貿易,集中在索契和克里米亞,而1925年後,敖德薩重新成為兩國貿易的重要口岸城市。
在俄國變色前,東非和沙皇俄國的貿易就已經相當發達,彼時東非船隻的俄國目的地,除了沙俄首都聖彼得堡以外,就屬敖德薩最為重要。
但是,直到1924年,俄國工黨才收復敖德薩在內的大部分烏克蘭地區。
1925年2月11日。
敖德薩港。
東非的一艘滿載貨物的商船馬拉佐夫號,成功在當地靠岸,而初到此地的東非船員們,好奇的看著這個“陌生”的國度,他們站在甲板上東張西望。
得益於各國政府的刻意宣傳,所以蘇聯這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上充滿了“神秘”色彩。
“沒想到再次來到這裡,這裡再次成為了俄國的土地,不對,應該說是蘇聯,數年前敖德薩還是沙皇的土地,後來被烏克蘭政府接管,現在這片土地就再次換了新的主人,不過敖德薩還是和過去一樣,沒有太大變化。”馬拉佐夫號船長馬拉佐夫本人不禁感慨道。
之前,馬拉佐夫就經常跑黑海航線的業務,所以,對於近些年來敖德薩的風雲變幻,他並不陌生,而短短數年時間敖德薩的政府就換了三個,從沙俄到烏克蘭再到如今蘇聯。
放在過去,這就等於經歷了三次“改朝換代”,所以馬拉佐夫才會如此感嘆。
“船長,據說這個所謂的蘇聯,在國際社會上的形象並不是太正面,這是否會對我們造成什麼影響?”一個年輕的船員向馬拉佐夫問道。
馬拉佐夫倒是不屑的說道:“少看點沒用的國際新聞,我常年和斯拉夫人打交道,他們具體如何,等你們實際接觸就知道,其實和我們沒有太大區別,也就是現在蘇聯的經濟情況比東非差許多。”
“在我年輕的時候,當時蘇聯也就是過去的沙俄,相對於我們東非來說還是十分強大的國家,經濟也比我們好很多,那個時候,敖德薩比東非大部分城市都要發達。”
東非經濟騰飛也就是近二十多年的事,而在20世紀前,東非雖然已經成為區域性大國,但是和那些傳統工業大國的差距依舊十分巨大。
而現在東非經濟和工業已經達到了世界前列,但東非成為世界公認的經濟和工業強國,基本上是一戰之後的事。
“敖德薩在沙俄時代,經濟就不錯,經濟文化上也偏歐洲,所以和歐洲的城市沒有太大區別。”
“畢竟敖德薩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的文化和經濟上更加開放和包容,當然,現在蘇聯政府統治下,是否會出現一些新情況,我反而不好猜測。”
“不過,就我個人的經歷來說,沙俄時代敖德薩比烏克蘭政府統治時期,更加有秩序和繁榮一些。”
“但是,當年沙俄在國際社會的口碑,不見得比如今的蘇聯強到哪裡去,歐洲對東斯拉夫人,尤其是俄羅斯人向來不待見。”
“別說蘇聯,就是我們東非和美國,這些非歐洲國家,實際上歐洲人從心底對我們的腹誹也不少,哪怕這些年東非經濟發展突飛猛進。”
歐洲,尤其是西歐是當前世界上最傲慢的地區,一面繼續沉溺在過去歐洲的輝煌之中,一面繼續抱著“歐洲文明論”的傲慢,對世界其他地區,大肆貶低。
在歐洲人眼裡,歐洲之外的地方天生就是“野蠻”的,包括生活在其他土地上的人群。
只不過,相對於蘇聯這個恨不得除之而後快的邪惡帝國,歐洲對其他國家言論上的攻擊,力度稍微輕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