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乘坐著汽車的貝尼託來到他忠實的羅馬,在數十萬萬黑衫黨和羅馬民眾面前,貝尼託大聲說道:“今天是義大利民族的勝利!”
被裹挾的大部分市民對於貝尼託的瞭解,僅限於他是義大利王國的新首相,但是就算不熟,也跟著黑衫黨一起歡呼羅馬城的光復。
相較於這位陌生的統治者,羅馬民眾並不反感,畢竟他們的口號還是很貼合民心的。
雖然黑衫黨的口號主打一個:“你好,我好,大家好。”但是,只要能帶來一定的改變,大部分人相信不會比過去更差。
在羅馬大獲成功後,貝尼託迫不及待的繼續向南出發,接下來他的目的地是那不勒斯。
貝尼託很清楚,時不我待的道理,不能等那不勒斯王室和政府反應過來,要在最短的時間裡,徹底使得“木已成舟”。
只有這樣,歐洲的其他國家才沒有藉口干預貝尼託的行動,尤其是奧匈帝國。
雖然那不勒斯王室民心已失,但是他們依舊有外力可以藉助,上一次那不勒斯復國,靠的就是奧匈帝國的支援。
所以,貝尼託顧不得個人安危,帶領黑衫黨和軍隊,在結束羅馬演講的當天,摸黑南下,向著那不勒斯繼續進發。
兩天後,貝尼託就馬不停歇的趕到了那不勒斯,徹底奠定了大局,那不勒斯是那不勒斯的政治中心,佔領這裡,其他地方基本可以“傳檄而定”。
從6月12日到6月17日。
短短的五天時間,亞平寧半島大部分民眾還沒有反應過來,義大利就在名義上重新統一了!
當然,貝尼託的任務顯然還沒有結束,在6月17日當天,貝尼託以全義大利首相的名義,迅速接管和收編兩地的軍隊,警局。
同時,命令邊境軍隊做好準備,應對奧匈帝國隨時有可能發生的軍事幹預。
一旦奧匈帝國干預,甚至發動戰爭,那貝尼託的一切努力都有可能化為灰燼。
就這樣,貝尼託心驚膽戰的度過了整個六月,在六月末倒數第三天,奧匈帝國才發來了警告。
但是,現在為時已晚,因為貝尼託政府已經徹底掌握了整個義大利三國的軍隊,大權在握的貝尼託有了和奧匈帝國對抗的底氣。
與之相反,奧匈帝國卻沒有發動戰爭的底氣,經歷過一戰後的奧匈帝國,情況並不比義大利好上多少,尤其是國內的民族矛盾日益激烈,還有工黨分子上躥下跳。
而造成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奧匈帝國的經濟一直得不到好轉。
當然,這並不意味奧匈帝國無力干預義大利事務,而是奧匈帝國已經失去了對義大利進行干預的最佳時機。
從貝尼託向羅馬進軍,到他掌握義大利整體局勢,僅僅發生在幾天時間之內,低效率的奧匈帝國政府甚至來不及瞭解義大利發生的具體情況,等到他們知道義大利“統一”時,貝尼託已經徹底穩定了局面。
如果,單獨應對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還是有底氣的,但是現在貝尼託手下,不僅僅是義大利王國,還有那不勒斯和教宗國。
這些區域加在一起,已經足夠在歐洲形成一個人口接近四千萬的大國,要知道奧匈帝國總人口也才五千多萬。
所以,面對重新統一的義大利,奧匈帝國已經毫無辦法,甚至要反過來擔心義大利圖謀東倫巴第還有威尼斯兩個地區。
而對於貝尼託統一義大利地區,這一時間,在國際社會上也掀起了一股浪花,該事件被稱為“六月事變”,因為貝尼託的一切行動都是在六月內完成的。
而義大利的統一,毫無疑問對現在的歐洲格局形成了衝擊,對於統一的義大利王國,各國的態度也互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