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始至終,蘇伊士運河都是歐洲戰爭發展的關鍵之一,如果沒有蘇伊士運河這條狹長水道,那東非即便想支援同盟國都很難做到,巴格達鐵路的運力實在有限。
而英國人顯然對蘇伊士運河的重視程度不會低,除了重兵把守以外,估計英國早就做好了隨時摧毀蘇伊士運河的準備。
而只要蘇伊士運河不能暢通,那歐洲戰場的形勢對同盟國陣營而言,就不會明朗。
而真正突破蘇伊士運河,後面還有在地中海佔據絕對優勢的協約國海軍,目前地中海,海軍實力最強的就是英國和法國。
恩斯特這個時候說道:“我們是否參戰,還需要看歐洲戰場的走向,雖然東非天然親同盟國陣營。”
“但是一切都要以國家利益為主,而美國是戰爭的指向,在美國沒有明確參戰之前,我們絕對不能明確站隊任何一方。”
“目前戰爭局勢的變化,依舊不明朗,不管同盟國還是協約國,都不能說穩操勝券。”
“同盟國在陸地上,能不能擊潰英法兩國還很難說,而協約國的海軍力量更是處在絕對優勢。”
“所以,我認為現在依舊是協約國的勝算更大一些,英法兩國中,英國也沒有體現出真正的實力。”
英國一直在戰爭中有所保留,這一點肯定是確定無疑的,畢竟,英國家大業大,而且不像德國和奧匈帝國那樣因為封鎖,提前消耗光了國庫。
羅根斯問道:“陛下,那假如美國真參戰了呢?”
恩斯特接著說道:“那就更容易判斷了,美國加入戰爭,我們就繼續旁觀,直到戰局形勢明朗,如果同盟國能夠在歐陸上取得優勢,我們就加入同盟國,對英國和法國的海外殖民地開戰,將印度,澳大利亞,波斯灣納入帝國的版圖。”
“如果協約國取得明顯優勢,那我們就繼續延續如今在海外擴張的策略,總而言之,我們沒有必要承擔風險。”
恩斯特當然希望同盟國取得最終勝利,那樣東非就可以肆無忌憚的在印度洋,西非等地攻城掠地。
但是,同盟國如果不行的話,東非也不會吃虧,前提是東非繼續保持中立國地位。
其實,說到底還是東非海軍實力沒有把握將英國控制的那些戰略要地在短時間裡攻克下來。
一但陷入僵持,協約國就有能力組織更強的海軍進行反撲,他們可以開出條件,將美國和日本拉進戰局。
而德國海軍雖然規模不小,但是英國只需要少量兵力,就可以將德國海軍堵在波羅的海。
至於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海軍,同樣可以忽略不計,而東非海軍顯然沒有能力同時單挑英法美和日本四個海軍大國。
說不定,英法兩國還能拉攏其他國家海軍,比如西班牙,葡萄牙等等。
所以加入同盟國的風險還是比較大,雖然恩斯特認為靠著東非本土,東非也不至於陷入亡國的窘境,但是不值得為同盟國冒這個風險。
而隨著恩斯特的一錘定音,東非政府自然選擇繼續觀望,對於同盟國,亦或者協約國丟擲的誘餌保持住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