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對比就可以發現,法國的在印度洋的諸多殖民地中,除了吉布提以外,戰略價值都很難和英國相提並論,而吉布提也因為英屬索馬利亞蘭,亞丁殖民地,埃及的的存在而聊勝於無。
……
最近的萊茵市顯得格外熱鬧,各國外交人員和政要,頻繁出入萊茵宮和東非政府,其中尤其以英法兩國最為積極。
而在一年前卻是另一副景象,彼時同盟國的德奧兩國最為著急,現在歐洲戰局發生變化,他們反而有些怠工了。
“一年前,東非人對我們愛搭不理,如今就算他們想加入陣營,也輪到我們再三考慮了。”剛剛走出萊茵宮的德國外交官布林斯語氣高傲的說道。
站在他旁邊的則是奧匈帝國的外交官員布萊羅恩,語氣則稍微舒緩的說道:“布林斯閣下,還是不要妄下結論,任何變局都有可能對歐洲戰場造成巨大影響,雖然如今我們兩國所面臨的局面不像之前那樣侷促,但也絕對不能惡了東非。”
布林斯則不在意的說道:“現在奧匈帝國加入戰爭,相當於我們這邊多了一位幫手,只要我們三個國家協心同力,基本上就可以防止第三方國家摘桃子。”
“目前,俄國的第二政府已經透露出和談的意願,他們雖然還沒有掌握權力,但是在俄國軍隊,民眾中有很強的影響力。”
“不管俄國戰敗,亦或者和談,都意味著我們將獲取一個穩定的後方,只要消化掉這次對俄國戰爭的戰利品,我們將結束兩面作戰的窘境。”
“東非大機率不會加入協約國陣營,唯一需要擔心的就是美國人,但是美國和歐洲隔著大西洋,即便他們背後支援英法也難有勝算。”
在布林斯看來,解決了俄國這個大敵,那同盟國基本上穩操勝券,畢竟之前同盟國方面二打三都沒有輸,現在英法兩國更不是同盟國的對手。
布林斯說道:“奧斯曼帝國這這幾年也一直在積蓄力量,軍事和軍工能力大幅度提高,他們從東非進口了不少武器和裝備,軍事改革順利完成。”
“即便無法和列強相比,也能有個八九成的功力,這就相當於三個軍事強國,和兩個軍事強國的對抗。”
“至於,美國人,除非他們派出軍隊到歐洲作戰,不過美國人戰鬥力低下,完全不足為懼,他們陸軍的實力估計也就只能和奧斯曼帝國比較一下。”
不管同盟國亦或者協約國,他們向來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美國和東非的陸軍實力不怎麼樣。
這種共識其實是一種傲慢,源自於歐洲中心論,歐洲之外的國家,那都是蠻夷之地,所以他們怎麼可能懂“兵法,戰略”等高深的戰爭藝術呢!
其實,這並不是說歐洲人內心深處真不知道東非和美國強大的軍事實力,而是一種潛意識的行為。
如果拋開偏見,歐洲人也會認真分析美國和東非兩國的軍事實力,從明面上來看,兩國紙面資料相當高,但是,戰爭從來都是抱有僥倖心理的。
就像兩大陣營,在開戰前都認為自己一方,能迅速取得勝利,結束戰爭,結果卻恰恰相反,畢竟他們在戰爭開始前的想法,基本上是按照最有利於本國的各種因素考慮。
這和足球運動類似,即便是弱隊的球迷,也會抱著“萬一”,“說不定”的想法,更何況開戰前雙方實力旗鼓相當。
而同盟國和協約國在戰爭之初,不管高層還是民眾,差不多都是抱著這種心態最終推動了這場目前人類歷史上規模最浩大戰爭爆發的。
而最近同盟國在東線的勝利,就讓布林斯信心大振,俄國一但退出戰爭,那德國就能將東線的精銳調往西線組織最終決戰,這種情況下,他想不到同盟國怎麼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