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裡的員工們多活潑!”內羅畢棉紡織一廠的廠長克萊森感慨道:“看來這周要給他們加加擔子。”
“哈哈哈,廠長先生,我相信那些小夥子會感謝你的!”
作為內陸地區輕工業中心,內羅畢人口在今年已經突破了十萬人,去年短暫當了幾個月時間東非第一大城市,不過又接連被蒙巴薩,姆貝亞和達累斯薩拉姆超越。
前世內羅畢能成為東非第一大城市的原因還是這裡發展的早,先發優勢明顯,早期吃了英國人修建烏干達鐵路的紅利,等到獨立後內羅畢的基礎設施領先周邊國家一大截,加上肯亞長期和平局勢,使得內羅畢有效虹吸了周邊人口和產業,食品加工業等工業領域領先幾經動盪的埃塞誒比亞諸國。
這其實也好理解,有錢人賺錢就是比普通人容易,首先發展起來的肯亞,相對於周邊國家,那就是有錢人。
肯亞的工業品不說和國際競爭,對比周邊還是優勢明顯的,這就造成一眾礦產豐富的國家發展還不如肯亞。
等到21世紀,坦尚尼亞和衣索比亞在某大國幫扶下有趕超趨勢後,肯亞又發現石油了。所以說前世肯亞命運還不錯,至少在東非地區混的不錯。
這一世就沒有這個機會了,雖然計劃中北方鐵路一樣要經過內羅畢,但是內羅畢發展上限也就是重要城市,不可能達到東非第一的程度。
尤其是東非在修建北方鐵路的同時,修建了更加龐大的中央鐵路,這就使得坦尚尼亞的基礎設施條件不比肯亞差,甚至還有更有優勢。
不說和坦尚尼亞相比,就是沿海的蒙巴薩風頭也要蓋過內羅畢,經過三次改造的蒙巴薩,已經有了國際大港的雛形,靠著對外商業,發展日新月異。
雖然上限不高,但是內羅畢的下限也被東非王國提升了,再差也不會差到哪去。
紡織工業放在21世紀可能沒有那麼賺錢,但是現在是19世紀,這種和鐵路,鋼鐵,煤礦等都屬於最頂級的優質產業,而且還是紡織業還是輕工業。
加上北方鐵路建設,內羅畢周邊農業開發,礦產開發,大湖區農產品集散地,都標誌著內羅畢未來潛力遠超前世。
當然,恩斯特發展內羅畢只是順帶著的,最終目的還是打通大湖區和蒙巴薩的連線通道。
對於恩斯特來說,大湖區的重要性那就相當於四川盆地對遠東的重要性,是保障東非農業以及水源,礦產的重要地區,妥妥的東非版天府之國,大湖區各方面綜合素質都非常優秀,唯一缺點就是遠離港口(海港),所以這一部分只能透過鐵路來解決。
當前大湖區的潛力遠遠沒有發掘出來,但已經是東非最重要的農業和礦業(主要是貴金屬開發)產區。
下一個有能力在農業上超越大湖區的是東非腹地的尚比亞和剛果南部地區,但是當前開發程度實在太低。
不過從當前東非農業發展上來說,坦尚尼亞依然遙遙領先,不過坦尚尼亞的水熱條件不及大湖區和尚比亞與剛果南部地區。
當然,這麼比較其實也不對,大湖區土地面積比不上另外兩個,光是大湖就佔了將近七萬平方公里,而且大湖區和坦尚尼亞之間的重疊區域就佔了大湖區土地面積的四分之一。
尚比亞和剛果南部,沒有東非高原上那些面積離譜的巨大湖泊,但是水資源一點也不少,僅尚比亞的地表水資源佔據南部非洲的百分之二十五,地下水佔據東南部非洲的三分之一,河網密佈,堪稱東非“江南水鄉”,不過以贊比西河為界的話,實際上說“河北水鄉”更貼切。
實際上大湖區也是如此,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都有河流注入大湖,補充大湖湖水,唯一流出通道是白尼羅河。
大湖,尚比亞,剛果南部,坦尚尼亞,這四個區域實際上處在東非中心區域,地形上和遠東北方相似,降水卻和遠東南方相仿,發展農業佔盡了天時地利,而東非移民人口就是補齊最後的人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