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張大龍頭如此姿態,周圍人還是一臉嚴肅和緊張,很顯然,雖然眼下因為土山已經形成高度,遮蔽了之前的場景,但剛才數十萬人往來不斷,堆土成山的場景還是嚇到了所有人。
那一刻,真的讓人產生了一種眾力不可為的震懾之態。
什麼凝丹成丹,什麼陸地神仙,似乎都不值一提了……一個最直觀的比較就在於,待會土山壘成了,讓幾個凝丹高手去劈,能劈碎嗎?你讓大宗師過來搬一搬,能搬出這麼一排土山?
當日在歷山,全幫修行者合力,累得半死,不過才劈下一小段山土,就那還是衝著雨後歷山泥土鬆軟而成的。
土山越堆越高,而此時,黜龍軍的應對法門也出來了。
就是構築版塊!
不要笑,這就是應對土山最好、也是短時間內最簡單的法門,最起碼是這群缺乏工事戰鬥經驗的二把刀們(包括黜龍幫的頭領們和所謂參謀們)一晚上能想到的唯一法門。
怎麼想出來的,其實很簡單。
想想就知道了,堆土山的根本意義是什麼?既然是堆土山而不是填壘,那說明對方本質上是要避免民夫、輔兵填壘時的那種過多傷亡,轉而希望從容在弓弩、長槍射程外建立高度優勢,反過來遠端壓制營寨,從容奪取前排營寨。
如是再三,一天一排,根本不用五六日,能連續奪取三四排營寨,就足夠產生摧枯拉朽的效果了。
那麼,之前面對掌握營寨佔有高度優勢的黜龍軍,官軍的應對法門又是什麼呢?
不就是版塊嗎?
正好借來用。
當然了,肯定不能那麼簡單。
實際上,張行跟這些野路子出身的頭領們和出身五花八門的參謀們討論了半天,最終的方案是,在營寨最前沿,設立一些永久式的、多層的、防護面積極大、帶有斜面屋簷和射擊孔的版塊建築。
有點像是擴大化的多層箭塔,又有點像是之前官軍用的弓弩位的升級版,更像是木製的簡易城牆塔樓。
這都是基於防護更好、儘量維持高度優勢、儘量集中弓弩手等樸素心理而提出的加強版建議。
“怎麼說?”
就在對面土山已經普遍性堆到丈把高後,張行等到了前線的回覆。“穩當嗎?”
“一開始不行,但外面架上成材大木,然後靠著壕溝便穩當起來了……”從前線出來的王叔勇大喜過望。“兩層的,三層的,全都起來了。”
“那就好。”張行穩坐不動,好像很有把握的樣子。“事到如今,不必拘泥分營,正要借五郎神射!前線版立工事,交與你統一指揮,各營支援弓弩手上前,也統一聽你指揮!”
王五郎更加大喜,立即應聲,然後匆匆折回。
臨到中午,土山高處已經非常高了,七八丈肯定是沒有的,但有些明顯突兀的地方也足足有五六丈,前陡後緩,且中間明顯有修行人士施展真氣,隨之盡力夯土。五個營寨、十個營寨寬的數里當面,中間雖明顯只有五六個山頭起伏,但咋一看下來,還真是一座連綿不絕的山了。
在河北平原之地,更是格外扎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