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弊,首在力役繁重。自統一後徭役、兵役層出不窮,如此則黔首疲累,百姓困苦。若長期下去,必將生出疾患……”
武功侯府,趙佗與前來拜訪的太子扶蘇在書房中暢談國家之弊端。
聽著趙佗的分析,扶蘇不住點頭。
因為趙佗說的,正是他一向深以為然的觀點。
始皇帝之前發動的戰爭和開建的大工程太多了,天下之民,不是在當兵打仗和修建道路宮殿,就是在運送糧秣的途中,無一刻得安息。
好不容易秦始皇三十年暫時安靜了一年,結果一翻年又要開啟征伐百越的大戰,天下擾動,人民奔於道中。
這符合商鞅“疲民”、“毒輸於外”的思想。
但黔首苦啊。
特別是扶蘇曾跟隨蒙恬修築直道,見過無數役夫病死於途,就地掩埋的場面。
百越素來是毒瘴之地,比北方還要可怕的多,不知將有多少男子埋骨他鄉,無數妻子失去丈夫,無數孩童失去父親。
正如《詩》中所言:何草不黃?何日不行?何人不將?經營四方。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獨為匪民。
扶蘇從小讀《詩》,又親眼見過徭役下的悲慘場景,對那些黔首的遭遇,終歸是心存憐憫的
只是他在趙佗和李斯的輔助和引導下,知道了掩飾自己的情緒。
在許多事情上,扶蘇不再公開反對皇帝的決策,將哀憫深埋於心中。這才沒有和始皇帝起衝突,太子之位依舊穩固。
現在聽到趙佗提起這些事,扶蘇深感找到知音,當場起身相拜道:“君侯所言實乃真理。然今上征戰不停,黔首難安,吾等不能相阻,不知君侯可有相救天下黔首之策。”
見到扶蘇誠懇的模樣,趙佗暗暗點頭。
他想改一改秦政,發現力量還不足。
少府之職,主管百工賦稅等事務,哪怕加上武功侯之爵,使趙佗在其他政務方面有建言之權,但終歸不是職責所在,話語權重相比丞相等人要差上不少。
所以他需要一個盟友。
扶蘇表現出來的姿態,可以看出這位太子對現在的秦政同樣多有不滿,正是趙佗天生的盟友啊。
試探完畢,趙佗便不再猶豫,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這場百越大戰,勢在必行,黔首轉輸在所難免。吾等不能阻止,但在一些方面可以稍微最佳化一下,保證效率的同時,還能減少天下黔首的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