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楊守陳,禮部尚書,諡號文懿,老二楊守阯,太子少保,吏部尚書,自號碧川。
楊氏“一門三尚書”,另外兩位,則是他倆的堂兄弟,叔叔楊自悆的兒子楊守隨,太子少保,工部尚書,諡號康簡,當時楊守隨衣錦榮歸,在如今的三板橋街,三板橋至青石橋處建了康簡公第,三板橋也被改稱為了“錦裡橋”,康簡公第前的那條小巷,就是錦里巷。
除了以上這些位厲害角色,楊氏族人楊守隅,官至廣西布政使,楊茂元,官至刑部右侍郎,楊茂仁,四川按察使……等等。
數十位國朝名臣,蓋東南為極盛也。
…
鑑橋屠氏,文雅博學。
…
月湖陸氏,務實進取。
…
槎湖張氏,甬上望族。
…
大明朝兩百年,累用官員過兩百萬人,即便這些官員有百分之一傳承下來,也有萬族之多。
況且,兩宋、北元時期的名門望族還沒有死絕,在本朝死灰復燃,傳承家族就更多了。
再加上,韃靼覆滅、大小琉球內附、馬六甲歸附,收復高麗,控扼倭島……等等,凡是以前的王公貴族、達官顯貴、大家大業,無不舉家遷至國內,盤踞一方。
這部分從外邊來的大勢力,陳家書庫還在陸續收錄中,但能稱得上大族的,起碼也有上萬家。
雖然在朝廷、錦衣衛、東廠的威壓下,這些家族逐漸選擇了低調,但數十年、數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經營,使得這些家族在地方早就無法無天,短暫的蟄伏,只為過後更大的猖狂。
而這群人,也是影響朝廷律法在地方推行的最大阻力。
權貴豪門,奢華無度。
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朝廷“清丈田畝、均地於民”的國策,在某種程度上講,是種強制性的“均富”,讓門戶豪強損失慘重,足以讓這些家族傷筋動骨。
但要是說,就這樣想弄死這群為官不仁、為富不仁、枉為人子的東西,讓大明朝、讓萬民徹底擺脫“國弱民貧”,必須要下個幾千年來未有過的狠手。
朱厚熜鬆開手,寧波府門戶豪強家族圖冊又落回了檀木箱中,轉身進入了精舍。
亂擊的銅罄聲,透露出聖緒的煩躁,司禮監掌印太監兼東廠提督太監黃錦揮退了所有太監、宮女,獨自己留下。
大殿忽然有了變化,在這晚秋時節,竟變得如盛夏那般酷熱,讓人大汗淋漓,但緊接著,又如深冬那般寒冷,剛出的汗水,就結成了冰霜。
秦制影響華夏數千年。
秦朝建立了大一統的君主集權國家,實行郡縣制,廢除諸侯國等一切地方自治衙署,連最基層的縣令都要由皇帝直接任免。
然而,在縣以下的基層,如鄉、亭、裡等,只能由農村宗族推舉地方豪強作為鄉長、亭長、里長,其統治基礎十分薄弱,法令的執行表面上是按照森嚴的秦法,但地方豪強和宗族勢力十分頑固,地方始終不會緊跟朝廷的國策和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