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隨著秦皇掃六合,大一統王朝的到來,這些精銳武士對大秦帝國而言,便是不安分的存在。
王朝猶重“維穩”二字,自秦以來,歷朝歷代都在削減百姓的“血氣”。
正所謂“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歷代皇帝寧願儒文亂法,也不容俠武犯禁。
但這都是好技藝,在生活中多能用的到,是絕對的實用之學。
聖上要禁六經,那內閣便開六藝,之後惹出什麼麻煩,也與內閣無關。
高拱、胡宗憲、海瑞、朱衡都看出了李春芳的提議,明顯有著幾分擺爛的意思。
在朝廷中,文官要是想不去做某件事,便去曲解、擴大執行這件事,如此一來,就會惹出麻煩,而讓這件事得不到有效執行,從而失敗或停止。
面對同閣閣臣的目光,李春芳兩手一攤,並不解釋。
他的確在對抗聖意。
時至今日,在內閣中,依然存在著兩位名門望族出身,家族利益高於一切的閣老。
一是陳以勤,南充陳家。
二是李春芳,興化李家。
南充陳家猶在興化李家之上,走到了上古世家的境界,江山更迭、朝制更改,都難以影響南充陳家的存亡。
但興化李家不行。
興化李家雖有幾分“薄產”,但歸根到底李家還是儒家傳統的“耕讀傳家”家族。
李家可以接受儒家落寞,但不能接受儒家徹底消亡,一旦選才、選官制度發生徹底改變,那李家就沒有辦法再保證代代有高官得坐,駿馬得騎了。
聖意在上,李春芳只是個卑微的閣老,不能不做,那好,你要滅儒家,那我便禁文氣,復武風。
當華夏人人血氣如龍,這皇位,不知道朱姓皇族還能不能坐的下去。
即便聖上能坐,那下一代皇帝呢?下下一代皇帝呢?
且看誰能熬得過誰。
海瑞向來對大族子弟厭惡,在這一刻,對同僚李春芳的厭惡更是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這群自私自利的蟲豸,和這群蟲豸同閣為臣,怎麼能治理好大明朝?
閣臣提議。
作為內閣首輔大臣的高拱不能不表態,眼見政務堂中氣氛微妙,乾脆道:“票擬吧。”
說著,高拱表向李春芳的“停六經,復六藝”投了贊成。
人總有敬畏之心,高拱也不例外,對傳承數千年的學說,先掘墓,再盜墓,高拱終究是有些怕了,生前身後名,多多少少還是想要一點。
內閣七閣老,在京五閣老,李春芳提議,高拱同意,票數就近半了。
海瑞立刻投了反對,將票數拉回了一點,朱衡再投一票反對,將票數給扳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