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故事就像投籃,不斷投進,也不斷打鐵,然後繼續,持續不斷,直到退場。”———作者
黨磊有時想,如果自己的生活只是一場夢該多好。
夢醒了,回到現實的他發現,自己其實是個正常人。
從黨磊的姓就能看出,他是一個孤兒,在福利院長大。
黨磊從沒有見過自己的爸爸媽媽,據福利院照顧他的蔣阿姨說,她是在1989年冬日的一個早晨,在福利院的大門口發現他的。
當時他乖乖地睡在一個鋪了棉絮的竹籃裡,小臉凍得通紅,蔣阿姨將他抱起時他才哇地哭了出來。
在棉絮中夾著一張紙條,是孩子母親的留言,託好心人將孩子撫養長大,署名是“蕊”。
蔣阿姨感慨這做母親的鐵石心腸,連自己的孩子都不要,便給這孩子起名叫“磊”。
開始福利院的人不太明白,這麼一個可愛的男孩,為什麼會被父母拋棄。後來他們才發現,黨磊有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
按照當時的醫療技術,以及福利院的經費,沒法給他手術根治。醫生說他很可能活不過20歲。
福利院多的是這類先天殘疾,有缺陷的孩子,黨磊成為了其中的一員。
小黨磊開始對此一無所知,他無憂無慮地和福利院的小夥伴們一起長大。
直到有一天他發現身邊有些小夥伴一個接一個的不見了,年幼的他害怕的以為孩子們都會被阿姨吃掉,以至於有段時間他看到阿姨就躲。
後來他才知道,這些身體健康的小夥伴是被人領養了,他們有爸爸媽媽,有一個家了。
而像黨磊這樣有嚴重先天疾病的孩子,是沒有人會領養的。
除了有先天性心臟病,黨磊和普通的孩子無異,他正常的上學,各門文化功課都很優秀,只是不能上體育課,不能參加劇烈的體育活動。
每當別的孩子在操場上飛奔玩耍時,黨磊只能坐在教室裡眼巴巴看著。
有一次他沒忍住和班上男生追逐打鬧,沒一會兒就心跳混亂喘不過氣,嚇得老師將他送進醫院。
醫生告訴他:“你以後可不能再做劇烈的運動了,那樣你會有生命危險。”
小黨磊問:“那我能打籃球嗎?”
醫生笑道:“當然不能,籃球也是劇烈運動。”
小黨磊低下頭,他當然知道籃球是劇烈運動,只是不死心又問了醫生一嘴。
彷彿是命運的玩笑,註定和運動無緣的他,偏偏遇上了籃球。
那是1997年的夏天,電視臺開始播放一個紅頭小子的籃球動畫片,在那臺愛心人士捐贈的21寸彩電前,黨磊被這部《灌籃高手》深深吸引,消磨了一整個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