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需要的就是解決部隊中近距離自動化火力問題。在半自動步槍和突擊步槍都遙遙無期的情況下,李清河還是把目光投向了***。
經過幾次篩選,最終李清河選定了斯登***作為部隊的第一款制式***,同時選定了蘇聯1943年製造的PPS43***為未來接替這款槍的升級型***。
說起斯登***,就必須要說起它的誕生國,大洋彼岸的“英聯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沒有裝備***的英軍,面對擁有大量自動化輕武器的德軍部隊,在單兵火力上明顯佔下風。
1940年,英軍透過《租借法案》獲得湯普遜***。湯普遜***精度高、效能優良,但其造價昂貴,有限的數量難以滿足英國的需要,而且彈藥不通用問題,給後勤補給帶來了很大壓力。
同年,敦克爾克大撤退,大量武器被遺棄在海灘上,同時為了應對戰爭,海陸空三軍擴編,以及國民警衛軍成立,致使英國本土大批次缺乏各種武器。因此需要一種造價低廉、結構簡單、效能良好的***,以便在戰時能高速生產。
1941年初,英國在繳獲的德國MP40基礎上研製出一種新式***。英國兩個槍械設計師謝波德和杜賽賓在恩菲爾德兵工廠著手研發***,研發成功後命名時取設計者Sheppe
d和Tu
pi
姓氏的首字母和工廠名稱E
field(恩菲爾德)前兩個字母組成,即Ste
,中文音譯為“斯登”。
斯登***製造起來省工省料,成本非常低,在滿足最基本效能要求的前提下儘可能地降低成本,一支槍費用僅僅9美元。
整隻***由47個零件組成,結構非常簡單,絕大多陣列件是衝壓而成,只有槍機和槍管需要機床作業。
斯登***外觀粗糙,而且它英文名稱Ste
s和英文的“惡臭Ste
ch”發音相似,因此它還有一個別號:“臭氣槍”。
斯登***有兩個致命弱點。首先它的彈匣和供彈裝置照抄德國MP38,經常會卡殼;其次,由於其過於簡化的設計,使得它的保險裝置非常不可靠,稍微一碰就會走火。原歷史上,不少盟軍士兵還沒到達前線就被自己的***擊傷甚至斃命。
但現在的情況下,根據地裡能夠製造的最簡單的而且最好用的就是這支槍械了,不管是國內製造的mp18***還是晉造湯普遜***,效能雖然都略優於斯登***,但都有著加工過於複雜,需要大型工業機床生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