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山中一片寂靜,李易早早就進入了夢鄉,撥出平緩的鼻息。
甦醒以來,除了剛開始那一個月他還有修煉打坐的習慣,取而代之的是吃飯睡覺。這對於他來說並不是剛需,可這樣子能讓他過得更舒服。
他享受味蕾帶給他的歡愉,他享受睡眠帶給他的沉靜。
有人把“不食五穀,吸風飲露”視作仙人的象徵,有人辟穀是為了修士,更有甚者當做仙凡的差別。
可李易不這麼認為,一切事物自有其因,但不能歸結為果。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不過是為了讓初入修行的人滑精洗髓,更好的凝聚無垢之軀,結丹後則無用矣。辟穀是為了仙路平坦,而不是辟穀就成仙了。
正位之夫者道法自然,該吃吃,該喝喝,該拉拉。
修行是為克己,而非絕情。
然而很多人並不認同這一說法,為此他還與一位好友鬧翻了。
嗡嗡嗡……
忽然空氣中響起了常人無法聽見的震動,一縷縷猶如波紋般的精神從天邊飛來。
對於李易來說猶如蚊子在耳邊,將他從夢鄉中吵醒。他下意識的拿起地上的拖鞋從窗戶丟出去,精準的丟中了外邊的公雞。
下一秒他發現錯怪雞了。
半夜被吵醒的感覺讓李易非常煩躁,捋了捋亂成一團的頭髮,半起身來拿出手機看了一眼,凌晨3點。
“又是哪裡來的信仰,我在現代可沒有廟。”
距離過於遙遠,他的實力也未及巔峰萬分之一,哪怕是天人感應也無法精準的辨別來自何處。
信仰這東西李易並不陌生,很長一段時間他收到的香火比廟裡的佛像還多。巔峰時期他甚至效彷彿門金身,搞出了個功德金身。
受萬民香火庇護,萬法不侵,堅不可摧。單純是這一金身就可抗衡化神期大能,開宗立派,威震一方。可對李易而言就是個金龜殼,又是一個意義大於實用性的東西。
同時香火這東西因果極重,受萬民之惠,承萬民之恩,當立萬世太平。天下可沒有光吃貢品不幹活的閒神,一旦遇到大災大難廟裡的泥塑解決不了,香火就會解決你。
就像古代祈求龍王下雨,其中有一種叫武祈。不同於一般用禱告許願的方式求雨,要是龍王實在不下雨,百姓會把龍王像抬到烈日下暴曬一直到下雨為止。
早些年間楚地大旱,那時科學技術沒現在那麼發達,但是已經有了大炮。有官員求雨不得就對天放炮,甚至把龍王像腦袋砍下來。
李易屬於先幹活後得香火的,因果並不重,就是信仰夾雜的各種祈求過於聒噪。於是他就把功德金身給丟到天下第一江、萬河之源的濤江中,鎮洪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