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彥博攤開兵力部署圖,目光在各個標記點上仔細審視,微微點頭,對永興軍路將領的細緻安排頗為讚賞。
後續幾日,陸續又有各路偏將的書信送達。
這些書信有的文采斐然,有的言辭質樸,但無一不表達了對文彥博的支援以及平定叛亂的堅定決心。
甚至一名偏將在信中寫道:“身為大宋兒郎,食君之祿,擔君之憂。
如今叛軍肆虐,正是我等報效朝廷之時。願追隨文經略,衝鋒陷陣,馬革裹屍!”
看著堆滿案几的書信,文彥博一直懸著的心也終於是踏實了許多。
文彥博的手指輕輕撫過案几上堆積如山的書信,目光透過營帳的縫隙,投向遠方。
窗外,夜幕已然深沉,星河在廣袤的蒼穹中閃爍,恰似他此刻波瀾起伏的內心。
此番奔赴西北,在他心中,無異於一場驚心動魄的豪賭,賭上的,是他一生的清譽與文氏家族的興衰存亡。
回顧往昔,他憑藉卓越的智謀與勇氣,在朝堂與戰場間縱橫捭闔,留下了無數令人矚目的功績。
從平定貝州王則之亂開始,他的名字便與大宋的安危緊密相連。
歷經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見證了大宋的輝煌與衰落,也在這漫長的歲月裡,積累了無上的威望。
本已到了功成名就、安享晚年的年紀,只需靜候蓋棺定論,便能名垂青史。
然而,蘇允的崛起,徹底打破了他平靜的晚年設想。
身為大宋的臣子,他肩負著保家衛國的重任,心中的家國情懷與忠誠擔當,讓他無法退縮。
如今朝堂之上,帝后相爭,黨爭不斷,政令難以統一;
民間百姓,在繁重的賦稅與頻繁的戰亂中苦苦掙扎,民生凋敝。
蘇允的叛軍在西北兇焰滔天,若不及時平定,中原大地必將陷入生靈塗炭的深淵,大宋數百年的基業也將毀於一旦。
當然,這是他自請鎮西北的原因之一,其實更加關鍵的一點,或者說是決定性的一點,是他與蘇允的恩怨。
當年,他放出要壓制蘇允十年的豪言,本以為憑藉自己的影響力與手段,足以將蘇允牢牢壓制。
可蘇允就像一把鋒利的匕首,在西北迅速崛起,勢力如野火般蔓延。
文彥博深知,蘇允對自己懷恨在心,一旦蘇允得勢,文氏家族必將遭受滅頂之災!
所以,他不得不來。
但來與有信心不是一回事,他一直關注蘇允,知道蘇允到底有多厲害!
如今,他的來到了西北之後的策劃總算是有了一些正面的回饋,看到各路將領紛紛響應,文彥博的心中終於是振奮了起來!
他親自提筆,給每一位來信的將領都寫了回信,對他們的支援表示感謝,並詳細告知了後續的作戰計劃與部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