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蘇允最賢> 第一百六十六章崇文悟道!(4.1k哈!)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六十六章崇文悟道!(4.1k哈!) (2 / 4)

而論語將會彙集眾家註釋,精擇慎取,按以己見,著成《論語集註》。

《孟子集註》是已經完成了,只需要稍微修改即可。

蘇允將採用“章句”和“集註”兩種方式有機融合“四書”,將四者上下連貫為一體,生成《四書章句集註》。

這是一種比較取巧的方式,或者說,這是一種極為天才的進行重新創作的方式,才能夠讓風馬牛不相及的四書融會貫通,匯聚成為一書。

其實趙頊、潘景行認為此事極難,近乎不可能完成的想法,是基於以前的修書註疏的經驗。

而蘇允採取的這種章句與集註的方式進行融合的方式後,其實剩下的就是普通的註疏闡述的功夫了。

而且,其實卷帙最多的孟子集註已經是完成了。

四書集註之中,大學章句只有一卷,中庸章句亦只是一卷,論語集註比較多,有十卷之多。

至於孟子集註,足足有十四卷!

所以,從某些程度上來說,他現在的工作量就相當於寫一本孟子集註。

不過,真實的工作量肯定是遠超孟子集註的,因為要做到四書條理貫通,無所不備,且前後貫通,所需要的努力是極大的。

然而,前面所述,並非真正的困難所在。

真正的困難在於,朱熹作四書章句集註,之所以可以將四書融會貫通在一起,一是採用章句與集註的方式,這是新的創舉。

真正將其融為一爐的,其實是朱熹的理學理論提供的基礎。

朱熹以“理”為中心,展現了“理”與儒家經典中的範疇體系的聯絡,並以此界定了這個範疇體系中的重要範疇,如天、人、性、道、心等。

從而實現了“天人合一”、“心理合一”、“心性合一”。

朱熹指出:“自古聖賢相傳,只是理會一個心,心只是一個性,性只是有個仁義禮智。”

此三種合一說,才為朱熹貫通“四書”,奠定了十分重要的理論基礎!

這是理論上的創新,才有可能真正實現融會貫通。

但蘇允對於採取程朱理學是心有顧慮的。

不僅僅是因為蘇軾蘇轍的蜀學的影響,跟這關係不太大。

另外,蘇允並不敵視程朱理學,程朱理學自有他的先進性。

明清的僵化是統治者的緣故,與學說本身沒有太大的干係。

蘇允考慮的是什麼,是學說與社會當今思想潮流的適應性。

當今的現實狀況是什麼,是唐儒重新啟用儒學至今,已經過去數百年,儒學與北宋這個國家一樣,漸漸已經陷入僵化之中,學術氣氛沉悶的時代。

所以,現在需要的不是理學的保守,而是需要一個更有活力理論來啟用。

朱熹的理學之所以在南宋被捧為官學,一統江湖,是因為南宋遷至臨安後,經過發展,經濟快速發展,從上到下被眼前的繁華所惑,陷入窮奢極欲之中。

而朱熹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慾”理論,對於統治者來說是急需的。

因為一旦從上到下,從官員到百姓,所有人都沉迷於繁華的時候,那離滅國就不遠了。

這才是程朱理學成為官學的真正原因。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