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乃是儒家六經之一,法海作為當世高僧,且行於儒釋道並行的宋代,對於這些儒家經典自然是有所涉獵的。
《春秋》法海是認真學習且融匯了自身的理解的,至於釋義《春秋》的《公羊傳》,法海就僅限於通讀了解了。
又或者他有些淺薄的見解,但相較之於專門研習《公羊》的大儒來說,自然無法可比。
但對於法海來說其實也沒有深研之必要,畢竟相對於佛門高僧來說.儒經道典,終究還是“課外”讀物。
只是以其增長見聞,充實自我。
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只是法海對於這些別家的經典,從來沒有抗拒之意,融匯於自身,才不負他“法海”之名。
海無量而法之,正如其心也。
《公羊》所奉行的“復仇思想”,法海是清楚的,但這也不過是《公羊》中的一部分內容而已,其中還有很多值得深入學習的地方。
而即便是“大復仇”,其實也是基於儒家禮儀道德中的“忠君與孝父”而誕生,並非字面上看上去的簡簡單單的“復仇”二字。
因此,法海並不會擔心楊天佑會做出什麼過火的事情來。
如果楊天佑之心不可控,想必大聖國師王菩薩自也不會做出這樣選擇。
只是有些人恐怕就要麻煩了。
對於別人家的家事,如今的法海是打定了主意不隨意插手了,除非這件事情有危及三界,亦或是為禍生靈的跡象.
其實若非楊天佑此番尋到了自己,借用自己的大日佛焰煉心,這件事情跟自己壓根也沒有什麼關係。
退一萬步來講,即便是要會引發什麼天翻地覆之事,雖然自己有渡化三界之志,可三界中還有玉帝、佛祖、菩薩這些大能在,似乎也輪不到自己這區區一介凡僧亂操心。
最多就是二郎真君與天庭或者是天規鬧翻了的時候,自己出手相助。
畢竟二郎真君也幫助了自己很多次,自然是要禮尚往來的。
最壞的結果也無非就是自身蜉蝣之力,難以撼動天威,好似螻蟻一般被鎮壓。
但二郎真君會因此而畏懼麼?
法海說不清楚,畢竟他早已不是孤身一人了,他有妻子,還有一個未出世的孩子,他還有妹妹,以及剛剛才入世的父親。
念及此處,法海難免想到了自己。
自己是否也一直能夠保持剛直之心呢?
法海看向了一旁的幾個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