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冠冕堂皇與堂而皇之的區別> 1047 奪河據蜀,進退有據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1047 奪河據蜀,進退有據 (1 / 2)

眼見臨淄王揮手一招,兩廂便出現這麼多的壯卒人眾,堂內諸人無不惶恐變色。

盧藏用已是氣度全失,忙不迭跪拜堂中,連連叩首疾呼:“大王饒命、大王……崔湜豎子狂作妖言,我等實在無所相干!”

崔湜觀此陣仗,臉色也是微微一變,但很快就恢復了鎮定,且眼神陡地變得明亮起來,直直望向仍然安坐席中的臨淄王。

“開元此世內外圖強,當今聖人更是萬眾敬仰的中興之主,有何正邪之辨?滿朝文武、才流濟濟,各自勤功報國,何須爾曹雜流野士狂言謀功!崔某叩門來訪,我自以禮相待,竟敢於我堂內憤作妖言,國法宗義豈能容你!”

待到群眾湧入,李隆基才拍案而起,指著崔湜厲聲說道。

“好一個宗枝近屬,好一個臨淄大王!崔某一命何惜,只笑大王自欺欺人、以假作真!某雖一介卑員,尚有暢遊坊曲的自在,大王貴為宗屬,年後可曾有見滿世春光?今早灞上楊柳是紅是綠,大王可知可見?”

面對臨淄王的訓斥,崔湜只是冷笑,臉上毫無懼色,卻是滿滿的嘲諷:“國法宗義,雖然管束黎民萬眾,唯獨大王不入此中。若非人間輿情公道的護持,大王怕早已追從先王而去,豈能得享施捨、圈養苟存?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大王遭此際遇,尚能得人間孤憤之類爭忤當面,這難道不是一幸?即便因此見罪刑訊,我也不會怨恨大王,只怪我終究見識短淺、託命非人!”

彼此視線對撞,過了好一會兒,李隆基才又坐回席中,指著崔湜笑道:“餘情不論,只因這一份孤勇,崔郎便值得我設席款待。”

“某既發聲,自當有所進獻,若不能得王賞識,亦羞慚難當、不堪禮遇。”

崔湜卻並不順從臨淄王的示好入席坐定,仍然站在堂中繼續說道:“大王所言開元中興,我不以為然。凡所興盛之世,必有正本溯源,今上之所得國,本就起源妖異,用術必也難循正直。紫之所以奪朱,以妖豔取勝,開元政治,概莫能外,繁華虛表之下,頑疾彌張,即便不禍於今,禍亦不遠!”

李隆基聽到這話,好奇心頓時也被勾動起來,臉上帶著玩味的笑容,指著崔湜說道:“野士慣以狂言奪奇,但能成道理者卻少。世內抨議政治者不乏,但如崔某此般篤定卻是一個異數。開元興治、有目共睹,無論作何挑剔,也絕難一概抹殺!”

“大王有此見解,也只是迷於虛表、墮於俗調。依我所見,今上用術有三大失誤。一者重刑而慚德,二者媚眾而失士,三者黷武而不恤。重刑使人畏懼,媚眾混淆是非,黷武勞民傷財。”

崔湜為了這一機會也是準備良久,此時聽到臨淄王的質疑,便先將自己的結論丟擲,然後便又逐一分析:“王朝凡所御眾,無不以德義教化為本、刑名令式為輔,使人明知榮恥、倫情感化,刑訟自然不興。然則開元以來,毀教滅法,唯典式逐年更新,禮未成、律先定,繁法虐世,下民動輒逾規,豈能安心生產?望似興道,實則失道!

經義者,君子道器、名族之寶,先人窮經析義、後人恪守奉行,是故鄉里慕此門風、推崇名族,鄉情不教亦化。今世則以雕版淫術刊發濫施,不論貴賤、人皆狎取,俯拾之物又豈會珍惜?名族累世傳承之寶器,君子白首恪奉之規矩,因此莊重全無,巧媚者典賣求榮、衛道者反成痴愚!士共道沉,唯遁於野。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古者名王用武,需先祈於天地、又告於祖宗、再議於臣民,方可定策,具甲宣威。開元以來,徵事氾濫、勞役頻興,雖無釁之族,亦必加以刀兵。寰宇八方,幾處無有唐甲出沒?民家衣食匱給,宗廟所得亦唯幾處蠻荒之土、不化之民。歷代之所淫武,無過開元!

請問大王,請問諸君,如此開元,可稱中興?如此人主,可稱明君?我只見到鮮花著錦、猛火澆油,竭澤而漁,明年無魚,驟失之禍,行將不遠!”

言語是有力量的,最開始堂內眾人各懷心計,只想抽身離開這讓人驚懼不安的場景,可是隨著崔湜的慷慨陳詞,漸漸便流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顯然是因崔湜這一番論調激發了心中的思辨。

當心中開始思考,眼下的場景所帶來的不安便有所削減,反而有了幾分論道的氣氛。

待到崔湜講述完畢,席中便有同行而來的年輕人忍不住開口道:“崔郎之所論述,雖有幾分道理申明,但也絕非切合大體!大帝賓天以來,國朝諸多板蕩,唯聖人崛起此世,奮勇定亂,唐家才有十年安穩。宗廟再造,社稷復興,如此偉功,天人可鑑,縱有些許未足盡美,但聖人春秋鼎盛,世道才流湧出,君臣共力,長治可待!”

在野之人總有幾分憤世嫉俗的情懷、對世道有著諸多不滿,但哪怕再怎麼刁鑽苛刻的視角,也都要承認當今聖人功過起碼也是三七開、功大於過的。

崔湜聽到這話,只是冷笑道:“淺薄者才且待來日,有志者自奮求當下!今上政治之失,難道真的只是避亂趨治的權宜之計?所以才要正本溯源,源頭清晰,才能預斷後事!大帝自有嗣息,孝敬夭於不壽,章宗折於少銳,廬陵毀於輕躁,相王禍於仁恕,諸嗣誰最可憫?唯我相王!

本來宗家幼寶,富貴份內,不幸唐業所託非人,妖后悍然奪國,群長皆沒,唯相王忍辱保全。天命之所垂憐,亦獨聚相王一身。今上於宗、非嫡非長,恃邪情以自進,憑妖氛而造勢,若無妖后禍國於前,豈有今上亂嗣於後?

武氏禍國之深,世道誰能否認?今上趁勢而幸起,名為唐家尊主、實則妖后孝孫,生於鵲巢、奉鳩為源,立身已經不正,言何正道治國?古來毀廟之罪,幾者無遭臠割之刑?妖后獨能恃此包庇,命與名全,則當年為保唐嗣而慷慨赴死之士,所求所得更是哪般!

今上歷諸亂而獨全、以分支而奪宗,誠為不世之材、人皆難企,稟賦如此,豈無得失權衡?所以用刑術而薄德義,悅雜庶而驅名族,以武功而疲國人,是非無從分辨,道義無所伸張,內外無能抗拒,於是才能恩威由我、唯我獨尊!”

李隆基原本只是在案傾聽,可在聽到這裡的時候,終於按捺不住拍案而起,望著崔湜一臉的欣賞,並親自走入堂下,面對著崔湜長施一揖,並長嘆一聲道:“人事紛擾,曲直難辨,就連小王都迷惑此中,只道人間大勢須作如此。崔郎論勢,醍醐灌頂,振聾發聵,讓我這迷途的蠢人能知前路所往,指教深刻,請受一禮!”

崔湜這一番言論,不獨讓臨淄王聽來激動難耐,在場其他人在聽完後也是大受震撼。特別聽到崔湜所論聖人重武功是為了疲弱國人、讓國內難作抗爭,這樣的觀點真是刁鑽得讓人歎為觀止,但結合其所言論,似乎又真的不無道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