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更別提,隨意的曲解祖訓意思,甚至修改祖訓了。
人家明太祖,是對窮苦出身的讀書人,制定的這麼一個不納稅的恩惠。
可到了文人手上,就變成了全天下讀書人的一種恩惠。
你說無恥不無恥?
甚至在早期,商稅是照常收的。
基於明太祖對商人的痛恨,那稅收的那叫一個高。
可到了後來,商業基本上都把持在士紳手中。
或是大商人背後,都有士紳的支援。
為了自己的利益,直接叫朝廷取消了商稅。
美名其曰的說,不與民爭利。
這個民又是誰?
不就是這幫士紳嗎!
從始至終,他們都認為“民”只代表著士紳階層。,對於其他的百姓,視若奴僕般,壓根就覺得,這幫賤民不配與自己相提並論。
這就好比南亞某個超級大國的種姓制度。
士農工商。
這在天朝古代,也是存在另類的“種姓制度”。
甚至到了民國時期,這個“種姓制度”還根深蒂固的存在。
不納稅,不服徭役,如果只守著自己這一畝三分地,那倒沒什麼。
畢竟,這天下的讀書人,才有多少啊?
缺他們這點稅錢,還不至於讓偌大的王朝,走向窮途末路。
可這幫黑了心的讀書人,不僅自己不想納稅,為了一己私利,同意其他農民把田併入自己的田地裡。
如此一來,那些農民的土地,成了自己的土地,一樣可以不必納稅。
而沒有了高昂的稅收,固然農民失去了土地,淪為了佃戶。
但最起碼不必面對那些收糧胥吏的敲詐,和不定時的“加稅”政策。
古人也不傻,權衡利弊之下,將田地託庇在秀才老爺麾下,明顯更賺,為何還要給朝廷交稅?
久而久之。
土地兼併日益嚴重。
再趕上饑荒、洪災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