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異葉黃鵪菜> 第四十八章 絕品黃茶韻(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十八章 絕品黃茶韻(上) (2 / 2)

二是炒制過程中悶黃。這要從炒青綠茶演變而來說起,則在公元1570年前後。由於炒青綠茶的實踐,發覺殺青或揉捻後,不及時乾燥或於燥程度不足,葉質變黃,產生新的認識,再去實踐,就創造了黃茶。如黃芽是殺青後悶黃的;黃湯是揉捻後悶堆二三小時或更長時間出現的;黃大茶是初幹後堆放二十多天變黃的。這都是黃茶製作的關鍵環節。

明代茶人和學者許次紓在《茶疏》中說了一段有趣的話:“江南地暖,故獨宜茶,大江南北,則稱六安……顧此山中不善製造,就食鐺薪炒焙,未及出釜,業已焦枯。兼以竹造巨笥乘熱便貯,雖有綠枝紫筍,輒就萎黃,僅供下食,奚堪品鬥。”

他這是在批評製茶技術不好,綠茶變成黃茶。然而,無獨有偶,茶人卻從綠茶發現黃茶的製法。

因此,黃茶的製法當在十六世紀前,它是從綠茶發展而來的。如《明•會典》說:“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令買茶中馬事宜,收買真細好茶,毋分黑黃,一例蒸曬,每篦重不過七斤。”這是四川曬青綠茶做色蒸壓為邊茶。做色重的變褐黑色,輕的則變黃茶。

農廬把茶葉發展脈絡理順了,眼前一亮。巫青也認為找到了問題的要害。

茶,分為黃、白、黑、青、綠、紅六色,代表六種茶葉品質,它們象徵中國茶業的興旺和繁榮。這六種顏色的茶也是中國最享盛名的六大茶類,黃茶佔其一,屬於第二大茶葉品種。它形態精緻美觀,製作嚴謹精細。看上去狀若飛昇,玲瓏剔透,如朝霞般絢爛,又似輕雲繞銀月之皎然,讓人驚為神物!

然而這個“神物”的出籠,對農廬而言,卻是一個艱辛繁複的過程。

農廬為了獲得“茶神”的青睞,常常入神著迷。這天夜晚,農廬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

巫青問他,怎麼啦?

農廬說,被茶鬧騰的。

農廬在苦思冥想之中,突然想起自己的師爺,何不請他老人家出山?他是製茶高手,能把茶葉壓制成各種形狀,做的茶可以插屏,有梅竹松歲寒三友圖,有獅虎豹山中群獸像,還有仙女下凡,都栩栩如生,惹人喜愛。但這位師爺脾氣怪異,一手好手藝絕不外傳。

農廬的母親曾帶他見過這位師爺,也跟農廬談過一件不愉快的往事:當年農廬的父親想跟他剽學幾招,結果兩人鬧翻了臉,這樣心裡就有了疙瘩。

當年,農廬的母親帶他相認師爺,就是希望有朝一日得到師爺的提攜。

現在師爺年歲大了,基本不動手做活,加之近年來腿腳行動不太方便,又住在海拔一千多米的太平頂上,就很少出山。人們差不多把他忘了,他也樂個清閒自在,在世外桃源中悠閒度日。

農廬下了決心,乾脆去找師爺。農盧的母親認為可行,巫青也贊成。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