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發現和利用,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傳說它發現於神農氏,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且長盛不衰,最終傳遍全球。而中國茶文化又揉合了佛、儒、道諸派思想,自成一體。這些生長在中國茶樹碧綠的葉片上,漂浮於杯中悠悠的茶香裡。正可謂“朝沐雨露英華,晚聽佛道清音”。
時光悠悠,歲月匆匆。從發現古茶樹種到種植,農家在對千年古茶樹的堅守過程中,與當地村民一起,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力呵護下,逐漸建起了一個生態宜人的村莊。這不得不說是人間奇蹟!
他們,世世代代把農家那棵古茶樹視為“神仙樹”,這更是一種茶祖精神的象徵。如今,農家種茶製茶的手藝已傳承到農廬手中。經過十多年積累,農廬一直在追求中躍升,著力尋求突破,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復興祖傳的“絕品黃茶”!
黃茶由綠茶發展而來,是中國歷史上繼綠茶之後出現的第二大茶類,現於中唐時期。其特殊“悶黃”工藝造就了“幹茶黃、湯色黃、葉底黃”三黃品質特徵,以其質優形美,被視為茶中珍品。尤其是悶黃工藝使其滋味變得更加醇和。
他與巫青曾經探討過,黃茶加工精妙,品質獨特。在所有茶葉粗製操作上,都有“嫩葉冷揉、老葉熱揉”的記載。茶葉揉捻的目的是使細胞壁破碎,果膠質溢位,茶葉利用果膠形成條索狀。這屬於常識。
這天下午,農廬見巫青在獨自品茶,就與她說起茶葉品鑑的事情,他希望能反推到製茶的手法上,並從中獲得啟示。
巫青認為,茶的最高境界是茶禪一味,一見入魂。實際上,品鑑下來,茶湯還是典型的荊山風格,很醇厚,一點也不薄。
農廬肯定地說,復揉不復揉影響的只是滋味快慢,與茶湯厚薄沒有太大關係。
巫青便給農廬舉個例子,碎茶沖泡,滋味出來得快,完整條索沖泡,則要二三泡,甚至四泡才出味,這個道理大家都懂。
農廬點頭稱是。
那麼,這就需要弄清楚導致茶湯渾濁的原因。一般而言,茶湯渾濁大致有三:
一是毛茶製作被捂住,茶湯會渾濁,農廬揉了葉底發現軟硬適度,沒有葉底稀爛的現象,說明可以排除。
二是茶在精製過程中,其實古法更佳,原料分等級為好,而那些沒有經過分篩的,茶葉雜質可能過多。說白了,就是毛茶不乾淨,精製茶時也沒管好。這個也是關鍵。
最後就是茶葉存放問題,茶葉處於轉化期,會有一個階段導致茶湯渾濁,不清亮。這個往往會被忽視。
農廬喜歡刨根問底,追根溯源,這就是黃茶的起源問題。總體看,不外乎兩大型別:
一是茶樹品種的芽葉自然發黃,叫黃茶。唐朝就是自然發黃的茶芽,與今時所言黃茶是兩個概念。唐朝是蒸製為團茶,與今時出產的黃芽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如從品種說起,遠在七世紀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