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異葉黃鵪菜> 第一百六十三章 三濟堂商路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六十三章 三濟堂商路 (1 / 2)

農天一說,路遙茶更香。

這時,農廬提到其祖父的“三濟堂”《行商遺要》,再結合其父的萬里茶路經歷,他說道,那時分別對南下采辦茶葉、北上銷售茶葉進行翔實記載,這些規則必須遵守,其中,包括進入荊山峽州山區採辦茶葉的準備,辨別茶葉品種和茶葉等級優劣的標準,加工各類茶葉的技術,運輸茶葉透過各路關卡的稅金比例,運送茶葉使用車、船或騾、駱駝的運費,甚至對各個茶行所用餐飲的費用是“行”內供給還是自備,均有規定。

農廬說,到了張家口,茶商們將茶葉或賣出或改變包裝、運輸工具,繼續北運至恰克圖。由張家口到恰克圖行程約2150千米,其中有400多千米是茫茫戈壁灘,常常是“綿綿斯道,幾不逢人,自米鹽薪水,無不鹹備。百里不逢井,數日不見人為常事”。

農天一感嘆道,真是不易啊!

據《蒙古鑑》記載:“由張家口向西北逾陰山達沙漠,經察哈爾之察罕巴爾、哈孫固爾、梅章烏蘇等地可到達恰克圖和買賣城,山西茶商運茶多取此道。”有寒暑表以後,一官吏記下冬季嚴寒時的確切氣溫為36℃,並記載人畜凍斃之情說:“本期京信,遲到五日,詢知郵差,在途次第凍斃……沿途駝馬,凍僵者亦不少。”

當年,農廬在多個縣之間設了一箇中轉站,茶葉、鹽、中藥材等運輸馬幫都要在此住上一夜,有些貨棧還在這裡設有中轉的倉庫。村子背後,有氣象萬千、神秘秀美的“川巖江”,一條條茶馬古道就在這條江邊隨山而行。

古道上的南頤縣青蓮古鎮的龍巖村,背靠雲霧山,面臨沮江,是荊山深處茶馬古道的策源地。南頤縣的第一支運茶騾馬幫,就誕生在這裡。騾馬幫的首領,就是一楊姓後代。

明清時期這裡的茶葉從業人員達2萬多人,茶號30多家。“茶市斯為最,人煙兩岸稠”是當時沮江兩岸茶業興旺的真實寫照。那時,中國茶葉70%產自峽江茶葉古鎮。這條古道上的馬幫至今尚存,被稱為“最後的馬幫”。

之前,青蓮鎮主產黃茶,清道光至民國初年,茶葉加工兼以紅茶、綠茶為主。鼎盛時期,清朝曾派軍隊保護茶商。民國時期,茶業仍然興旺。此時,沮江沿岸不到1.5千米沿線就有數十個船碼頭,其中六七個主要用來裝運茶葉,有三濟堂碼頭、三德碼頭……專門從事搬運的工人成立腳幫,幫眾120人,常年靠此營生。

而在此過程中,許多人也靠薄本微利製茶賣茶起家,做成了大老闆。不少外地人,久已到此生根發芽,開鋪立肆,經營茶葉……成就了古城昔日的繁華。

識香:夏日酷暑,頭頂烈日,足履灼沙,數日不見水源,如煎如炙;冬季,大漠高原,朔風呼嘯,寒冷刺骨;春秋兩季,時有風沙驟至,天地昧冥,填路埋人。間或遇騎匪出沒,殺人掠貨,死於天災人禍的,時有所聞。黃沙埋白骨,風雪裹凍靈。旅途之艱險難以用語言形容。

徐之楠曾經說過,到達恰克圖,這是初期恰克圖貿易的終點。“恰克圖”的中文意思就是“有茶的地方”。1727年,中俄雙方簽訂了著名的《恰克圖條約》,將恰克圖一分為二,舊城劃歸俄羅斯,新城歸中國。清朝在恰克圖另建新市街,名為“買賣城”。但沒多久,旅蒙商就跨越國界到俄國經商。

秦玉河談到具體外貿生意,到達恰克圖以後,茶商與俄商交換的主要是皮毛,“彼以皮來,我以茶往”。這種陸路運來的茶葉“因陸路所歷風霜,故其茶味反佳,非如海船經過南洋暑熱,致茶味亦減”。

到18世紀中期,茶葉已成為以食肉為主的蒙俄各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發展到“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的程度。

至於俄國人、蒙古人如何嗜茶,俄國早有歷史學家做過表述:“不論貧富、長幼都嗜飲磚茶,早晨就麵包喝茶當作早餐,不喝茶就不去上工,午飯後必須有茶,每天喝茶可達五次之多。

進入19世紀後,恰克圖的茶葉貿易繼續增長,迅速超過棉布和絲綢,牢牢地佔據了第一位,茶葉也從恰克圖向北向西延伸到歐洲。1820年,俄國西伯利亞總督斯彼蘭斯基直言不諱地說:“絲織品已經結束了,棉布也差不多要結束了,剩下的是茶葉、茶葉,還是茶葉。”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