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父親嗜茶如命,本不打算劃茶山給女兒作陪嫁的,但拗不過女兒,只好答應女兒劃一塊茶山給她。
女兒聽了,破涕為笑,就高高興興地嫁了人。
將茶山作為陪嫁,這在其他地方可是少見的。在鳳山一帶,卻是時有發生。
每到採茶季節,到茶山採茶的,除了當地人,還有遠道而來的採茶工。
每當這時,茶山上男男女女手裡鬧舞(即採茶),嘴裡講古,談古說今,打情罵俏,好不熱鬧!於是附近茶山的人都成了熟人,為了湊熱鬧,幹起活來不分彼此,也沒有什麼界限,你先幫我採,我再幫你摘,吵鬧聲、嬉笑聲不斷,驚飛了山雀,只怕是要把茶山震塌!
就這樣,年復一年,大家在一起採茶,採成了和氣一團,無形之中也調和了鄉鄰左右,氣氛也就更加融洽,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相處就像一家人。
鳳山茶好,鳳山茶香,可是鳳山茶數量少,不成規模。這是一個硬傷。
長期以來,這裡的茶山本來就少,平均每戶也就二十幾棵茶樹,極為稀少。可惜的是,茶山上的茶樹,慢慢變成了“野茶樹”,老人們爬不動山,年輕人又懶得打理,覺得沒有錢賺,就這樣好多茶山荒蕪了,茶樹間長滿了雜木荒草,一棵棵茶樹迴歸到野生狀態,無人修枝,無人砍樹下的亂草和雜木,春季到來,茶樹上的新芽就越來越少。
物以稀為貴。奇怪的是,壞事反而變成了好事,野茶樹上的春茶愈發顯得珍貴。這讓一些精明的茶商看到了商機。他們提前來到鳳山腳下,與茶農商定,採購鳳山的新茶。
陽春三月,一些閒在家裡精明的村民瞅準商機,相約來到鳳山腳下的茶山採摘“野茶”,將鮮葉賣給茶商,收購價格也成倍增長。
茶商將鳳山茶收購後,進行一番加工、包裝,賣出來的並不叫鳳山茶,而是叫天鹿茶,因為在南頤縣及其附近縣鎮,人們只認天鹿茶,因為天鹿黃茶品質好、名氣大、價格高、利潤大。這就把鳳山茶給活活淹沒了。
其實,鳳山茶與天鹿茶同屬黃茶,土壤、氣候等生長環境及製作方法一模一樣,炒制好的鳳山茶,其色香味與天鹿茶並無兩樣。
之所以南頤縣及外地人都知道天鹿茶而不知鳳山茶,一是因為天鹿茶在清朝乾隆年間被定為“貢茶”,知名度高,品牌響;二是因為鳳山茶規模和數量上不去,在市面上一直未形成規模和名氣,難以開啟銷路,也就不足為怪了。
古人為地方特產取名,往往用的是小地名。而鳳山與天鹿禪寺相距僅十多里,屬於同一茶脈,因此鳳山茶與天鹿茶其實是同一種茶,但是人們卻不知鳳山茶的真味。實屬一大遺憾。
農天一喜歡喝鳳山茶,也就是他常說的“粗葉子茶”,因為它生長在道教聖地鳳山,吸天地之靈氣,取日月之精華。品飲鳳山茶,湯色黃綠明亮,味道清香甘醇,有自然原生之味,又有道教仙山之魂。
農天一之所以如此酷愛鳳山茶,一是因為兒時溫馨的記憶,帶有濃郁的茶情和鄉愁,二是由於他與祁玉先生之間深厚的師生之情。
所以,舌尖上的故鄉味道,醉香不過家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