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完茶,該是分出每個人採摘多少的時候了。
此時,往往成年人的揹簍、竹簍裡裝滿茶葉,那些淘氣貪玩的小孩子竹簍裡的茶葉卻蓬蓬鬆鬆的,蓋不滿底,不過,這也影響不了小夥伴們的好心情。
他們將採摘的茶葉提回家裡,農天一的祖母早已準備好一把簸箕。農廬將茶葉倒在簸箕中,一家人圍著簸箕短起茶葉來。
短茶葉是炒制鳳山茶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把長的、大的芽葉折短。因為是自採自用,採摘茶葉時就不用太多講究,只要是細嫩、新鮮、乾淨的鮮葉,就都採摘回來,這就需要在炒制前先短茶。
其實,短茶葉也是一家人最快樂的時光。全家人圍坐一圈,邊短茶邊說笑,其樂融融。
農天一先是向其祖母彙報一天中的趣聞樂事,說著說著,祖母和父母便出謎語給大家猜,什麼“生在青山裡,死在熱炕中”呀,什麼“頸長嘴小肚子大,頭戴圓帽身披花”呀,什麼“一個罈子兩個口,大口吃,小口吐”呀……
當孩子們猜出謎底是茶葉、茶壺時,一家人都笑起來了,屋子裡充滿笑聲和歡樂。
這時,茶葉已經短好,農廬將短好的茶葉攤放在簸箕裡,農天一的祖母早已把晚飯做好。這頓晚飯吃得特別香,因為大家都參加了一天的茶葉採摘,其祖母特意弄了幾個平時只有來客人才吃的好菜。
吃過晚飯,倦意爬上來了,農天一匆匆洗了澡,很快進入夢鄉。而此時,他的祖母、父親、母親炒製茶葉才剛剛開始。
他們一個站在灶頭負責翻炒,一個在灶膛邊負責放柴著火,一個在一邊協助。經過殺青、炒二青、悶堆、揀剔、炒乾等工序,新茶經過一道道工序就炒好了。
到第二天吃早飯時,一家人喝的已經是新茶了。這時的茶喝的“粗葉子茶”特別香,熱茶喝下去,感覺香氣沁到了腦海深處,人也神清氣爽了。
稍大後,農天一有一個問題始終沒弄明白:鳳山前山的幾塊茶山都屬於他們家的,後山的幾塊茶山卻又是鄰村的,而在兩個茶山中間,還夾雜著幾小塊屬於其他村的村民。這兩個茶山都在沮河以東,與茶山相距也不是很遠。
按理說,茶山應該是按照村鎮區劃為邊界的。但在這裡卻並非如此,而是相互交叉的,也就是說,這茶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農天一感到十分詫異。
有一年春天,農天一到鳳山後山遊玩,從茶山經過,看到幾位茶農正在採摘春茶,便和他們攀談起來。原來,在這裡面是有其特殊習俗所致。
有一位熊姓的中年婦女說,她家的一位曾祖母出嫁時,孃家的父母劃了幾小塊茶山,作為女兒的陪嫁,以便女兒出嫁後有孃家的茶喝,又能保證自己今後到女兒婆家做客時也有自家的茶喝。於是,這位曾祖母的後代一代代就繼承了這幾塊茶山。
後來又聽到一個故事:一位劉姓老祖宗,要把女兒嫁到沮東的南門村,女兒出嫁時哭個不停,父母以為女兒太小,捨不得孃家,就請女兒的幾位好姐妹勸慰她,讓她寬心。幾位好姐妹勸了好長時間,女兒還是哭哭啼啼。不明就裡。
父親見狀,就問女兒,是不是陪嫁少了?
女兒告訴父親,陪嫁不少,只是今後喝不到自家的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