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光業嗜茶如命,以茗為“苦口師”。
皮光業,字文通,唐朝著名詩人皮日休之子,十歲能詩文,性嗜茶,常作詩,頗有其父之風。皮光業美容儀,善談論,見者以神仙中人。吳越天福二年拜丞相,因其愛茶,以茗為“苦口師”,朝廷上下多傳其癖。
一日,皮光業的表兄弟邀他嘗新柑,並設宴款待。是日,朝廷顯貴眾集,筵席殊豐。可皮光業上席後,未顧尊中的酒,卻呼茶甚急。於是只好進上一大甌茶。皮光業即席吟道:“未見甘心氏,先迎苦口師。”
席間眾人笑道:此師固清高,而難以飢也。茶之有“苦口師”之稱,典出於此。
再來看看這些名人與茶有關的小故事。
相傳,“飲茶蘇,活百歲”。
陸羽在《茶經七之事》引《藝術傳》中記載:“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藥有松、桂、蜜之氣,所飲茶蘇而已。”茶蘇大約是用茶葉加中藥紫蘇來製作的飲料。
單道開本姓孟,是晉代人,好隱棲,修行辟穀,七年後,他逐漸達到冬不自知寒,夏不知炎,傳說他晝夜不臥,可行七百餘里。據說他後來移居河南臨漳縣昭德寺,設禪室坐禪,以飲茶驅睡。其後入廣東羅浮山百餘歲而卒。
不過,究竟道開的“小石子”怎麼個服法,茶蘇怎麼個調配,其實後人無從知曉。
矯枉過正,只許“以茶果待客”。
晉人陸納,曾任吳興太守,累遷尚書令,史載他“少有清操”,並且“恪勤貞固,始終勿渝”,從少年時起就追求清廉正直的操守,到了執著的程度。
由於當時朝廷上下腐敗成風,沒法遏制,他有意要樹立一個正面典型,帶個好頭,所以做清官做得有些矯枉過正,連國家的俸祿都不要,這當然是因為他有些家底,但同時也說明他確實想要糾正社會上的不正之風。
有一次,顯貴謝安要去拜訪陸納,陸納還和平時待客一樣沒有做特別的準備。他的侄子陸俶便自作主張,暗暗置辦奢侈的山珍海味。待謝安來了,陸納送上的不過是茶水、果品。侄子卻拍馬屁大辦豐筵獻上貴客。
客人走後,陸納憤責陸俶:“你不能學我這麼做也就算了,為什麼還要使我的清廉染上汙點?”並打了侄子四十大板,狠狠教訓了一頓。後人更以此為“茶有儉德”的例證。
“諸葛亮祭茶”的由來。
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出山,幫助劉備輔助漢室。當時天下大亂,群雄割據邊關。諸葛亮身為丞相,頭頂光復漢室的大業,事無鉅細都要親自過問,不久便積勞成疾,累出癆病。由於政務繁忙,諸葛亮也無心養病,身體就一天天衰弱下去了。
一晚,諸葛亮夢見一神秘老人,他為自己指明治病良方,即取定軍山千年古茶樹之嫩葉焙制泡飲。於是諸葛亮按照夢中指示泡茶,幾天後疾漸愈,大腦反應更快,變得更聰明,操勞政務也不覺得勞累。
為了感謝茶樹的恩德,諸葛亮親往茶山設壇,拜祭茶樹除疾迪智之功。